|
解 析 |
|
一、本文记载了战国时魏国信陵君的事迹。魏公子,姓魏名无忌,是魏昭王之子、魏安厘王之弟。信陵君是他的封号。
二、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从开头到“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之”,是第一部分,写信陵君在魏国的地位及结交侯赢、朱亥的过程,突出信陵君礼贤下士,不以富贵骄人的特点。
从“魏安厘王二十年”,到“侯生果北乡自刭”,是第二部分。写信陵君在侯赢、朱亥等人帮助下窃符救赵的经过。
从“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到“世世岁以四时奉祠公子”,中第三部分,写信陵君在赵国的经历和回国后的遭际,最后补充交代汉高祖刘邦对信陵君的敬重。
从“太史公曰”,到结尾,是第四部分。司马迁直接发表评论,由衷地赞扬信陵君礼贤下士的作风。
三、 作品内容分析
信陵君是司马迁最喜爱的人物之一,司马迁笔下的信陵君,有这么几个突出特点:
一是礼贤下士,不耻下交,因此,他赢得了士的拥戴。信陵君养士不是为了一己之私利,而是为了魏国的利益。他和士以道义相交,士也乐于为他出力。信陵君靠士的力量使秦不敢加兵于魏,又靠士的力量解救赵国危难,建立了功勋。
二是见义勇为,急人之难,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窃符救赵,与强秦抗争。
三是虚心纳谏,知过必改。他听取客的意见不以有功于赵而骄人,又接受客的劝说毅然归回抗秦。士帮助他避免了过失,成就了美名。
四是才高功大却遭谗受讥,晚年潦倒失意,抑郁而终。
司马迁满腔热情地颂扬了信陵君的品质,在他身上寄托了自己的理想,同时也赞扬了侯赢等人“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对信陵君的悲剧结局,寄寓了深切的同情与悲愤。
四、本文的艺术特点
首先是情节曲折,叙事生动,带有小说色彩。信陵君交结侯赢及窃符救赵一段,故事性极强,有悬念,有伏笔,有曲折,有照应。人物的动作、神情、口吻乃至心理,都写得细致入微,引人入胜。文中先交代信陵君礼贤下士,多次礼聘侯生,他都不受。又写信陵君亲自请侯生赴宴,他却在途中去探望友人朱亥,故意让信陵君在市上久等,暗中观察他的反应。作者又特意交代其它不同人物的表现,以反衬信陵君的谦恭:“当是时,魏将相宗室宾客满堂,待公子举酒;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皆骂侯生。”而公子却“颜色愈和”,“色终不变”。这时读者都会钦佩信陵君的谦恭下士,而又对侯生的作法有些不解。直到后面,作者才通过侯生之口说出他这样做是为了成就信陵君的好客之名。至此,情节暂告一段落。接着,文中又交代信陵君为救赵率领宾客去与秦军决战,临行前向侯生诀别,他却十分冷淡,引起信陵君不快。等到信陵君重又回来讨教时,他才笑道:“臣固知公子之还也”,并在信陵君一再请求下,说出了早已成竹在胸的计谋,又向他推荐了朱亥。然后,作者又交待信陵君在朱亥等人的帮助下,完成了窃符救赵之举,并补叙侯生在新领军到军中后,北向自刎以报答他。到这里,一段曲折的故事才告结束。文章情节紧凑,有伏笔、有照应,波澜起伏,悬念丛生,对人物的情态、心理也刻画入微,如同一篇妙趣横生的短篇小说。
其次是感情色彩强烈,在叙事中处处流露出对信陵君的敬慕和同情:“文二千五百余字,而公子字凡一百四十余,见极尽慨慕之意。”(汤锴《史记半解》)
另外,文章采用烘云托月的手法,使信陵君与众宾客的形象交相辉映,相得益彰。“通篇以客起,以客结,最有照应。中间所叙之客,如侯生,如朱亥,如毛公、薛公,固卓卓可称。余如探赵阴事者,万端说魏王者,与百乘赴秦军者,斩如姬仇头者,说公子忘德者,背魏之赵者,进兵法者,亦皆随事见奇,相映成姿。盖公子一生大节,在救赵却秦之功,全赖乎客。而所以得客之力,实本于公子之好客。故以好客为主,随路用客穿插,便成一篇绝妙佳文。”(李景星《史记评议》)
选自尚学锋编著《中国散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