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 析 |
|
一、作品内容及分段
本文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苏武传》附于《苏建传》后,这里作了一此些删节。这篇传记主要叙述苏武出使匈奴,被拘留十九年的前后经过,热情歌颂了苏武的民族气节。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从开头至“丁零盗武牛羊,武复穷厄”,是全文第一部分,写苏武出使匈奴及其被拘留的经过,突出表现苏武在匈奴的威逼利诱面前毫不动摇,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坚持了自己的民族气节。
从“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至“及还,须发尽白”,是全文的第二部分。写李陵侉单于之命向苏武劝降,但苏武不为所动,决心以死报国。最后终于返回汉朝,受到奖赏。
从“武来归明年”,至“武年八十余,神爵二年病卒”,是全文的第三部分,叙述苏武回国不久受统治者内部斗争的牵连而免官,以及晚年深受宣帝优宠、群臣敬重的情况。
二、关于苏武的形象
本文生动塑造了一个爱国者苏武的形象。苏武作为汉朝的使者,在被匈奴长期拘留的情况下,在生死考验面前,始终坚持民族气节,不惜用生命来报效祖国,历经艰苦卓绝的生活,终于重返汉朝。在他的身上,生动体现了“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崇高品质。
苏武出使匈奴,在完成任务准备回国之际,情况发生突变。他为了维护汉朝使者的尊严,毅然自杀,决不使自己在匈奴面前受审以免有辱国格。此后,匈奴审判叛乱者,当着苏武的面杀死虞常,企图胁迫汉使投降。苏武的副手张胜贪生怕死,投降了匈奴,而苏武却视死如归,毫不动摇,并且义正辞严地痛斥劝他投降的卫律,表现了大汉使者凛然难犯的堂堂正气。匈奴威逼利诱都不奏效,便把苏武放到地窖中,不供饮食,又把他送到荒无人烟的北海上,企图以冻饿、孤独来摧折苏武的意志,但苏武仍不屈服,他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远见强地活下来,始终手持汉节,念念不忘汉朝。在李陵长期遭受困苦,当国无望的情况下,匈奴又派李陵前来劝降。李陵对苏武晓之以利,动之以情,企图打消他对汉朝的眷恋,但李陵仍不为所动,严词拒绝了李陵的劝降,使李陵在他面前羞愧得无地自容。这一切都表现出苏武的爱国情操和坚贞气节。在他的身上不仅表现出一个志士仁人的崇高品质,还体现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当然,苏武的爱国思想是和忠君联系在一起的。在当时,汉朝就是苏武的祖国,汉朝皇帝就是汉朝的象征,忠于祖国和忠于皇帝是不可分割的。特别是作为一个汉朝的使者,在敌人的劝诱面前,表示忠于汉朝皇帝,就是维护国家尊严,保持民族气节,对于劝陵者来说,具有针锋相对的意义。因此,我们不能由于苏武表示忠君的言行,低估了他的爱国思想。
另外,苏武回国后,不因自己受牵连免官而怨望,也不因受皇帝优宠而骄纵,因此受到人们敬重。这也是值得肯定的。
三、《苏武传》的艺术特点
《苏武传》运用多种手法,生动刻了一个崇高坚贞的爱国者的形象,产生了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首先,作者把苏武置于矛盾冲突的焦点上,通过一系列典型事件,表现他的思想性格,让他在各种重大考验面前多方面地展示自己的精神境界。通过卫律威逼利诱,表现出苏武维护国家尊严,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北海牧羊,表现了苏武的艰忍卓绝,顽强不屈;李陵的劝降,则表现了他信念坚定,不因个人恩怨而改变大节。这一切又都反映了苏武崇高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气节。
其次,作者通过一些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刻划人物,展现他的精神面貌。如如卫律举剑欲刺苏武,作者用“武不动”一个细节,就表现了苏武的勇敢镇定和作为一个大国使者的威严。又如写苏武北海牧羊,用“仗汉节牧羊,卧起持操,节旄尽落”的细节,表现苏武一心事汉,坚定不移。这些细节,如同画龙点晴,十分传神。
再次,苏武形象的塑造,也是在一系列人物的对比中完成的,张胜的贪生怕死,李陵的为个人恩怨而不顾大义,都反衬出苏武的视死如归,正气凛然。
另外,本文中人物的语言也经过精心设计,十分准确地表现了人物的个性和精神世界。苏武的语言是义正辞严,斩钉截铁,掷地有声,生动地表现了他的堂堂正气;卫律的话是作威作福,既凶恶又无耻;李陵的话带有几分羞愧和悲凉,流露出这个良心未泯的投降者内心的痛苦。这些人物语言对塑造人物,起了重要作用。
选自尚学锋编著《中国散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