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 析

一、本文选自《庄子·内篇》。逍遥,本来是徘徊、流连的意思,这里有自由自在的含义。游,在庄子书中是指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活动。
  二、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从开头到“圣人无名”,是第一部分。作者以大鹏和小鸟等物为喻,说明小与大的区别、有待和无待的道理,进而点明自己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从“尧让天下于许由”,到“窅然丧其天下焉”,是第二部分。通过尧与许由、肩吾与连叔的两段对话,说明什么是圣人无名、神人无功,至人无己。
  从“惠子谓庄子曰”,到结尾,是第三部分。通过惠施和庄子的两段对话,分析有用和无用的道理,批评惠施僵化的思维方式。
  三、作品内容分析
  本文描述了庄子所追求的理想境界——逍遥游。这是一种摆脱一切束缚的绝对精神自由的境界,是庄子所提倡的体悟大道的境界。但庄子在文中并没有从正面去讲述如何体道,而是围绕逍遥游讲了不同的人生态度,不同的思维方式,阐述了一些耐人寻味的、很有哲学价值的思想观点。
  1、有待和无待。
  待是对客观条件的依赖。庄子认为,世间的一切事物,大至大鹏,小至小鸟,都是有所待的。有待就有局限,就不是真正的自由。只有庄子所追求的逍遥游是“无所待而游于远穷”的。实际上这就是在精神上超越于现实,去体悟大道的存在。“天地之正,六气之辩”都是指宇宙间的自然变化,也就是大道的作用。大道的特征是无限和永恒,只有大道是无所待的。在精神上忘怀一切,与代表永恒和无限的大道融为一体,体道的人就获得了大道的品质,觉得自己就是无限和永恒的存在。这种感觉就是逍遥游。
  逍遥游只是精神的自由,不是行动的自由。但有待与无待的观点启发人们去认识和克服自身的局限性,努力进入更为自由的境界。
  2、无功、无名、无己
  这是一种忘怀一切的境界,是一种无所追求的人生态度。在庄子看来,它又是进入逍遥境界的途径。庄子认为,一个人有所追求,就会被所追求的东西束缚,会为此而付出代价,从而失去自由甚至生命。为了自由,庄子主张超然物外,忘怀现实,甚至忘记自身。这种思想代表了隐士的生活态度,他们没有更多的贪欲,也不愿对现实有任何贡献,只求在世上有个安身立命之处。这种人生态度在本质上是消极的,它和那些牺牲自己为民造福、为了理想和信念去奋斗和献身的思想行为不可同日而语。但这种人生态度又是出于对现实的失望和无奈。
  3、大智和小智
  大智和小智的不同就在于生活范围的不同引起的精神境界、思维视野的区别。文中提到的小动物生存的空间和时间都极为有限,它们的认识范围和思维水平自然也就十分狭窄、低下。更可悲的是,这种小智使人自以为是,沾沾自喜,甚至拒绝真理。蓬间小雀竟然认为自己是“飞之至也”而嘲笑大鹏。肩吾对连叔的话竟然“惊怖其言”而不肯相信。这种人在庄子看来无异于智力上的残疾人。庄子把这种狭隘的思想行为称之为“成见”、“成心”,认为它妨碍了对大道的把握,限制了人的自由。要获取精神的自由,就必须先从小智的束缚之下解放出来。
  4、有用和无用
  有用和无用表面上是在讲人生态度,其实是讲思维方式。如何看待事物的用,关键是采取什么标准,站在什么角度。惠施代表了思维僵化的人,他用一成不变的标准去判断有用和无用,自然不能从多方面发现事物的价值。实际上,走出僵化的思维模式,在人们的眼前就是一个无限广阔和天地。另一方面,事物的价值又总是相对的,没的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却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站在习惯的立场上去看待事物,评价是非。宋国人自己喜欢好帽子,以为越国人也同样喜欢,结果赔了血本。用一成不变的观点去看问题,把自己的好恶强加于人,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小智,和自鸣得意而嘲笑大鹏的小鸟在本质上没什么两样。这样的思维方式,岂能给人带来真正的自由?
  逍遥游是精神的自由。让思想冲破牢笼,解放闭塞的心灵,才会得到真正的自由。
  四、本文的艺术特点
  1、本文浪漫气息浓厚,突出体现了《庄子》富于想象力,诗意与哲理交融的特点。首先,本文所提出的逍遥游的理想就带有浪漫的特征。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展开了奇思遐想,运用高度夸张的手法,创造了绚丽斑斓的艺术境界。在作者的笔下,小小的鱼子竟有必千里大,还能化作大鹏。雄伟的大鹏鼓翼高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千里”。藐姑射之山的神人“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乘云气,御飞龙,游于四海之外”。而蜩、斥鴳、鸴鸠等小动物也有人的情感和语言。这些奇幻诡异的艺术形象纷至沓来,使人应接不暇,拍案称奇。作者运用这些出人意表的想象,展开了大与小的对比,他嘲笑了那些狭隘、拘执的思想、行为,展示了无限自由的人生境界。文章使人的思想豁然开朗,具有荡胸涤臆,发蒙解惑的效果。
  2、文中巧妙灵活地运用了比喻和寓言,形象生动,寓意丰富而深刻。全文除中间点明主旨的几句话外,全都是借助于形象来说理。其中有比喻,有寓言,也有妙趣横生的人物对话,这种对话也包含着寓意,具有寓言的性质。作者对比喻、寓言的运用也极为自由灵活,有的是正面比喻,有的是反喻,有的是几个譬喻层见叠出,有的是譬喻中套譬喻,故事中有故事。前人称此文“文复生文,喻中夹喻,如春云生起,层委叠属,遂为垂天大观。真古今横绝之文也。”(宣颖《南华经解》)
  3、本文行文跌宕纵恣,大开大阖,挥洒自如,具有章法结构的变化之美。文章紧紧围绕绝对自由这一中心,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述,笔触自由驰骋。各段落之间跳跃起落,似断实连。开头突兀而来,经过层层转折,反复譬喻,方点出中心论点,使人恍然大悟,原来前面所说的一切都是铺垫。结尾在与惠施的反复论辩中,以无用之用戛然而止,耐人寻味。“篇中忽而叙事,忽而引证,忽而议论。以为断而非断,以为续而非续,以为复而非复。只见云气空濛,往返纸上,顷刻之间,顿成异观。(林云铭《庄子因》)
  选自尚学锋编著《中国散文》

版权所有 北京师范大学 网络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