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 析

本文记载了鲁隐公元年郑庄公在鄢地打败共叔段这一历史事件。通过这一事件,表现了春秋时期统治者内部为争权夺利而骨肉相残的斗争。周代社会是建立在宗法等级制度之上的,这种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礼为基本的人伦规范。按照礼的要求,血缘亲属之间应当互相亲爱,子女对父母、弟弟对兄长更应该尊敬和服从,这就是所谓孝和悌。
  另外,根据宗法制的要求,统治者的权力和财产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这一切,在郑庄公家庭内部都被破坏了。姜氏只因偏爱小儿子,就要改变继承关系。她的企图失败之后,又支持共叔段用武力推翻郑庄公。如果他们成功,必会发生一场弑君的政变。而郑庄公对母亲不孝,对弟弟不慈,也完全违背了宗法伦理。郑国的内乱就是由此而引起的。春秋时期,天下大乱,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诸侯相争,大臣篡权,郑国统治者的行为和这些事件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作者对此深恶痛绝,把它们看作祸乱的根源,给予无情的揭露和批判。
写作特点:
  首先是叙事详密,微婉含蓄,暗寓讽刺。它虽是全书中的一段,但首尾完整,可以独立成文。文章不仅写出了事件的全过程,而且前有追叙以交代缘由,后有补充以说明后事。全文结构严密,层次分明,故事情节完整曲折,引人入胜。在叙事中,作者不动生色,暗寓讽刺,表达了鲜明的思想倾向。例如文中详写郑庄公和大臣的几次对话,借以向读者暗示,庄公对段早有防范,只是故意纵容,以促成其毁灭。这就暴露了他蓄谋害弟的险恶居心。后面写庄公母子在大隧中相见赋诗,渲染所谓的“其乐融融”、“其乐泄泄”,更是具有讽刺意味。结尾对颍考叔的称赞,其实也是对郑庄公的讽刺。
  其次是善于在叙事中刻画人物。特别是成功地刻画了郑庄公的形象。这一人物狡诈、残忍而又虚伪。他对母亲和弟弟怀恨已久,但一直隐忍不发,故意纵容共叔段,助成其恶,然后伺机翦灭。对母亲口出恶言,极为绝情,但又假意后悔。文中通过他在事件发展过程中的前后表现,特别是通过他和大臣的几次对话,表现了他的思想、性格和心理活动。使这个人物血肉丰满,跃然纸上。
  另外是语言精粹简练。文中大量运用短句式,用语极为简洁省净,但又极为生动,对叙述事件、刻画人物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选自尚学锋编著《中国散文》

版权所有 北京师范大学 网络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