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 析

一、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三十三年。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秦、晋曾联合围郑,退兵时,秦国留下杞子等帮助郑国戍守。僖公三十二年(前628),秦穆公接到杞子的情报,派兵偷袭郑国,由于走露了消息,郑国有所准备,秦兵无功而还,在归途中遭到晋国截击,几乎全军覆没。文中记载了秦、晋间的这次战事。
  二、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从开头到“秦师遂东”,是第一部分。写秦穆公不听劝谏,派兵偷袭郑国。蹇叔为秦国的失败作了预言。
  从“三十三年春”,到“灭滑而还”,是第二部分。写秦国的军事行动被郑国人发现,秦军无功而还。
  从“晋原轸曰”,到“”将拜君赐“,是第三部分,写秦军遭到晋国偷袭,只有三名主帅由于文嬴的营救而侥幸生还。
  从“秦伯素服郊次”,至“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是第四部分,写秦穆公反省自己的过失,承担失败的责任。
  三、作品内容分析
  1、文章的主旨在于谴责秦国发动的不义战争。秦穆公见利忘义,不顾大臣的劝谏,“劳师以袭远”、“以贪勤民”,秦军将帅“轻而无礼”,这是造成秦军惨败的主要原因。作者通过对史实的叙述,揭示了这场战争失败的必然性。
  2、文章也表现了秦、晋之间的激烈争夺,反映了他们为各自的利益而不顾信义的本质。晋与秦本为盟国,又有婚姻之好,但却乘其不备,拦击秦师。而晋国这样做也不是没有原因的。此前秦国曾与晋国联合围郑,秦穆公为了自身的利益,背信弃义,单方面与郑国结盟,致使晋国怀恨在心,因此才发生了两国间的这场战事。由此可以看出当时诸侯争霸的尖锐矛盾冲突。
  四、本文的艺术特点
  首先是别具匠心的战争描写。文章用主要篇幅交代秦、晋两国战前、战后的情况,而对战事本身却不作正面描写,使人清楚地看到战争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揭示了秦国发动不义战争而失败的必然性。
  其次是善于在叙事中描写人物。秦穆公的先拒谏而后悔过、蹇叔的卓识、弦高的爱国精神都在情节的发展中展现出来。对次要人物王孙满、先轸、文嬴、孟明视等,也能通过个性鲜明的语言或动作表现其性格。

选自尚学锋编著《中国散文》

版权所有 北京师范大学 网络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