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诗义的演变的三个不同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诗经》正式编定之前,由王官采诗、存诗和传诗的时代。这个阶段诗篇的意义和用途应该是清楚的、为人所共知的,从《国语》、《左传》的相关记载可以看出当时人对《诗》义的理解并未产生太大的分歧。
  第二个阶段是春秋中叶到战国末年,自从“王者之迹息”,王官采诗、存诗和传诗的职能不复存在,诗成为人们断章取义、自由引申的工具,在斌诗、引诗和孔门的说诗中,人们最大限度地发挥感悟和想象能力,各种各样的诗义被创造出来,久而久之,诗的本义反倒被忽略和遗忘了。
  第三个阶段是汉代。汉代儒家开始了全面系统地解释《诗经》的时代。为此,他们需要逐篇地给出每一首诗的主旨和背景,这个主旨又一定要包含政治和道德的意义。但早在先秦时代,诗义已淆然杂乱,有些作品的本义已无从查考,还有的作品本来没有政治和道德的含义。于是汉代说诗者便开始了一项浩繁的诗义重建工作,他们不仅要给出各篇作品的主旨,而且还要保证所给出的诗旨包含着政教意义。
  (摘自:尚学锋的《竹简诗论“〈卷耳〉不知人”的阐释史意义》,《文献》2008年04期)

版权所有 北京师范大学 网络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