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可操作性

经典实验:心理旋转实验

由于表象是知觉的类似物,因此人们可以在头脑中对表象进行操作,这种操作就像人们通过外部动作控制和操作客观事物一样。

7-1

图7-1心理旋转实验的字母图形

表象的可操作性可以用“心理旋转”(mentalrotation)的实验来说明。在库泊等人(Cooperetal,1973)的一项研究中,每次给被试呈现一个旋转角度不同的字母R,呈现的字母有时是正写的,有时是反写的(图7-1)。被试的任务是判断字母是正写的,还是反写的。结果表明,当呈现字母垂直时(0°或360°),反应时最短,随着旋转角度的增加,反应时也随着增加,当字母旋转180°时,反应时最长(图7-2)。

7-2

图7-2字母旋转角度与被试判断的反应时

 

上述结果说明,被试在完成任务时,对表象进行了心理操作,即他们倾向于把倾斜的字母在头脑中旋转到直立的位置,然后再作出判断。它还说明,人们在完成某种作业时确实可以借助表象进行形象思维。

表象是认知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有直观性,又有概括性。表象离开了具体的事物,摆脱了感知觉的局限性,因而为概念的形成奠定了感性的基础。例如,对“动物”这个概念,孩子们常常用猫、狗、鸡、鸭等具体形象来说明。有了表象做支持,儿童更容易形成抽象的概念。

研究新进展

研究新进展:表象的脑机制

表象的脑机制是认知神经科学的重要研究领域。目前研究的主要问题是,表象和知觉是否具有类似的脑机制。Kosslyn(1980,1994)等人认为,视觉表象和视知觉是功能上的等价物,两者之间具有共同的神经机制。Ganis等人(2004)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进一步研究了表象和知觉加工的脑机制。实验中,被试接受两种实验条件:一种是首先听到一个单词,然后形成单词所代表物体的表象。另一种是首先听到一个单词,然后马上看相应物体的图片,最后回答与图片相关的问题。结果发现,视表象和视知觉激活的脑区具有很大程度的重叠,其中额叶和顶叶重叠的程度较高,颞叶和枕叶的重叠程度较小。视知觉激活的脑区包含了视觉表象激活的脑区。研究结果表明,视觉表象和视知觉具有类似的脑机制。

然而结果并非如此简单,近年来有关脑损伤病人的研究发现,视觉表象和视知觉可能存在不同的脑机制。例如,Moro等人(2008)的研究中,一个病人损伤的部位位于左半球的颞中回和颞下回;另外一个病人损伤的部位位于左半球枕-颞联合区和顶上小叶等区域。研究结果表明,病人在视知觉完全正常的情况下,视觉表象存在着较大的缺陷;视觉表象的缺陷可以发生在初级视觉皮层完好的情况下;左半球的颞叶在视觉表象的形成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表象和知觉是否具有相似的脑机制,依然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三)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

1.表象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础

表象是认知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有直观性,又有概括性。表象离开了具体的事物,摆脱了感知觉的局限性,因而为概念的形成奠定了感性的基础。例如,对“动物”这个概念,孩子们常常用猫、狗、鸡、鸭等具体形象来说明。有了表象做支持,儿童更容易形成抽象的概念。

2.表象促进问题的解决

表象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早为人们所认识。例如,小学低年级学生在解决数的运算问题时,在很大程度上要有表象的参与;中学生在解决几何问题时,要依赖表象的支持;成人在利用概念进行抽象思维时,也需要具体形象的帮助与支持,如工程师在审阅建筑设计图纸时,他们倾向于在头脑中利用建筑物的形象来帮助思维。

在进行推理时,表象也有重要的作用。休腾洛切尔等人给被试两个命题,如“汤姆比迪克高些”“哈里比汤姆高些”,要求被试说出谁最高,谁最矮,这时被试头脑中可能出现不同高度的圆柱体,并用它们代表汤姆、迪克和哈里。根据对表象的比较,被试直接说出了答案。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