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斯坦福大学的特曼(Terman)将比奈—西蒙量表介绍到美国,并进行了修订,成为斯坦福-比奈量表。1937和1960年,该量表又经过修订,成为目前世界上流传最广的量表之一。
编制方法:按照年龄组,不同的年龄组有不同的测验内容,每个年龄组6个项目。随着年龄组的上升,项目的数量不变化,项目的难度逐渐增加。
内容包括绘画、折叠、下定义、判断词义、回忆故事、推理、拼图等。
5岁组的题目:
1、画一张缺腿人的画。(考查被试的绘画能力)
2、将一张纸叠成两层,成一三角形。(考查被试的操作能力)
3、给下列单词下定义:球、帽子、炉子。(考查被试对概念的掌握的能力)
4、描一个正方形。(考查被试的操作能力,肌体协调能力)
5、辨认两张画片的异同。(考查被试的观察辨别能力)
6、把两个三角形组成一个正方形。(考查被试对图形的认识记忆以及操作的敏感性)
在这个量表中,特曼提出了衡量一个个体智力水平可以用智商来对他进行描述。智商就是指一个人的智力年龄和实际年龄的比值,再乘以100得出的分数。
智商(IQ)=智龄(MA)/实龄(CA)×100.
智力年龄决定于个体通过个体所属的年龄;实际年龄等于测验时间减去出生年月。
智商90~110代表智力的一般水平。如智商超过110,说明儿童的智商水平偏高;低于90,则说明儿童的智商水平偏低。
由于用智龄与实际年龄之比来求智商,这种智商又叫比率智商。
比率智商的不足表现在:
1、由于以年龄为参照,当智力增长到一定程度时,随着年龄的增长,虽然智力没有下降,但是智商会减小。这不符合实际情况。
2、对智力状况只提供一种综合的测量,只能给人一种笼统的智力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