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月初,牛根生以自己拥有的蒙牛股份设立一个基金,名为“老牛基金”,用以奖励对该企业有贡献的员工。按协定,牛根生捐献股份分为两步走:在他有生之年,将其持有股红股利的51%放入基金,49%留作个人支配;在他百年之后,股份全部捐给“老牛基金”,家人不能继承。“这是老牛的一贯做法。” 蒙牛的一位内部员工这样评价牛根生。
2004年6月,蒙牛乳业在香港上市,由于高管层人员持有股份,蒙牛的管理团队一时间都成为了百万富翁。而且,作为创始人,46岁的牛根生并不是蒙牛股份持股最多的个人。 该公司持股最多的个人,是蒙牛公司早期创业的投资人谢秋旭,他在公司上市后仍持有28.5%的股份。
其实早在1999年创业时期,蒙牛对各级管理层人员均给予虚拟股票期权,使其在不同程度上成为公司的合作者。在“人人都是老板”的动力驱动下,蒙牛每天超越一个对手,年均递增速度达365%。牛根生所创办的蒙牛是近5年来国内成长最快的乳制品企业。
牛根生在总结蒙牛成功的要素时,提出企业文化是成长的动力之一。“我们在文化设计上迈出的每一小步,都可能带来企业变革上的巨大进步。”
在用人原则上,牛根生强调“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无德有才限制使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在决策管理上,提出人人都是盲人的“全盲定律”;在资源整合上,提出处理智力、体力、财力三者辩证关系的“三力法则”;在企业运作上,提出目标决定过程的“目标倒推法”;在选人用人上,提出无缺点就无优点的“变形虫理论”等等。
听过蒙牛集团董事长、总裁牛根生演讲的人,都会提到两个特点:煽动性和感染力。每次开会,他即兴喊出各种口号。为了使自己的口号更具影响力,牛根生把口号变成了标语牌,挂在蒙牛公司的办公楼、销售部、生产车间、食堂和公寓的周围。
厂区大门上挂着“讲奉献,但不追求清贫;讲学习,但不注重形式;讲党性,但不排除个性;讲原则,但不脱离实际;讲公司利益,但不忘记国家和员工的利益”的长幅标语。在与客户打交道的地方的标语是,“从最不满意的客户身上,学到的东西最多”等等。 “管理是严肃的爱” 这句口号则是牛根生最喜欢的。蒙牛每一个部门外都有一张OEC考核榜,这张展示牌只有1米大小,全方位地对每人、每天、每事进行综合控制。上至领导,下至员工都要进行考核,“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检查,事完评价”就挂在考核榜的下方。
2004年4月,为了培养优秀的技术和管理人才,牛根生成立了蒙牛商学院。开学当天,商学院的教室里便贴上了:“尊重人的品德,重视人的智慧,承认人的价值,珍惜人的感情,维护人的尊严,提高人的素质”的标语。
彼得·德鲁克所说的“智力、想像力及知识”等这些“资源”,实际上都是人力资源的重要组织部分。人力资源像其他资源一样,总是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带着“经济学眼镜”的人就会说:“人力资源具有稀缺性”。德鲁克教授认为,“管理者卓有成效的工作”是把稀缺资源转化为“成果”的关键,而一个人要想卓有成效地工作,必须“有条理”和“有系统性”。
创造了蒙牛奇迹的企业家牛根生,提出了一系列的管理原则,比如“全盲定律”、“三力法则”、“目标倒推法”、“变形虫理论”等。牛根生的管理原则是构成蒙牛企业文化的要素。牛根生认为,蒙牛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蒙牛设计和建设了合理、高效的企业文化的模式。
工作的条理性和系统性,企业文化的模式,都意味着人们在思考、决策和执行时,依据了某种概念结构或逻辑框架。这种结构或框架,对于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章讨论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有关的这类“概念结构”或“逻辑框架”——可以称为“模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