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导学

从发音开始学习语文,从最简单的个位数开始接触算术,这些我们现在仍在应用的方法早在18世纪裴斯泰洛齐就已经提出过,那么他具体又是如何来论述的呢?

 

一、论人的素质与和谐教育

(一)论人的素质

在裴斯泰洛齐看来,每个人生来都有天赋的潜能,都要求和可能得到发展。这是他接受了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单子论”和法国思想家卢梭“自然教育”的思想影响的结果。在他们思想的影响下,裴斯泰洛齐认为,由于上帝的创造,人有“心、脑、手”三种天赋的基本能力。他所说的“心”,不仅指伴随我们全部知觉和思想而来的一切感情范围,而且包括基本的道德感情。他所说的“脑”,常常是指人认识世界、理智判断一切事物的所有内在精神的官能,包括感觉、记忆力、想象力、思想和语言。而他所说的“手”,指的是人身体的各种活动能力。而且,他强调指出,这三种基本能力都具有充分发展的内在倾向。在裴斯泰洛齐看来,既然在人的本性中存在心、脑和手的能力的均衡性,并构成人的整体性和统一性,教育也就应该使儿童的德、智、体诸方面的能力得到均衡、和谐的发展。他说:“我的初等教育思想,在于依据自然法则,发展儿童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发展又必须照顾到它们的完全平衡”。又说:“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要协调的发展那些由于受到上帝的恩赐而构成其人格的才能和素质”。“孤立地只考虑发展任何一种才能(头脑或心灵或手)都将损害或毁坏人的天性的均衡”。

可见,裴斯泰洛齐所强调的教育的首要功能是促进人的发展,尤其是促进人的能力的和谐发展。他说:“为人在世,可贵者在于发展,在于发展各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锻炼,使人能尽其才,能在社会上达到他应有的地位。这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他甚至还说:“我很快发现,不管儿童的社会地位如何,教育问题实际上都是一样的,教育问题不在于传授专门的知识或专门的技能,而在于发展人类的基本能力。”

(二)和谐教育的思想基础

生活在社会变革时代的裴斯泰洛齐之所以十分重视人的和谐发展和教育,是以他的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社会政治观为基础的。在他看来,人的发展经过三个阶段:最初,人类社会处于一种自然状态中,人是作为自然人存在的;以后,人类进入一种社会状态,人开始成为一种社会人,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发生各种矛盾和冲突;最后,人类社会进入一种道德状态,人成为一种道德人,通过道德的力量,人类社会充满亲情和博爱、因此,他认为,国家的改革在于人的变革,只有人产生了力量和德行,社会环境才能变化,良好的国家始于良好的公民。

重视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观也是以他对社会现实的认识为基础的。裴斯泰洛齐在实施慈善教育活动和创办学校的过程中,深深感受到社会的不平等和人民的苦难,并把解除人民的痛苦作为自己一生追求的目标。他同情人民的疾苦,认为人民不幸和贫困的原因,一方面是社会上有剥削穷人的恶人,另一方面是人民本身贫穷愚昧,缺乏自尊和自助的力量。如果能使每个人都有自食其力的意愿和能力,社会就会得到安宁,人民就会得到幸福与自由。由于每个人都具有和谐发展的潜在能力,因而,“人的培养只通过政治途径是不够的,还应通过教育,激发人身上存在的力量的萌芽,使其得到和谐的发展,使人在社会上发挥自己的作用。但他并不主张所有的人都应接受相同的教育,相反,他认为,贵族、农民、手工业者的天赋力量各不相同,将来从事的职业也不一样,因而,每一等级的人所受的教育也应各异,不同等级的人应接受适合其等级和地位的教育。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的局限性,反映了近代资产阶级在解决人民接受教育问题上的一般态度和做法。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