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译本

   歌德一生的文学创作长达六十余年, 涉及的艺术体裁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传说、游记、文学与美学论文等多种形式,凡所能运用的艺术表现形式与手段, 他都一一尝试, 生活中所能表达的领域与内容, 他几乎也都予以表现了。
   歌德15岁(1764年) 时爱上了友人的妹妹、比他年长的格莱卿; 23 岁( 1772年) 爱上了夏绿蒂·布甫, 并差点儿因失恋而自杀; 26岁(1775年) 与法兰克福大银行家的女儿李丽订婚, 旋即结婚; 27 岁(1776年) 在魏玛公国与比他大七岁的宫中女官斯泰因夫人相爱, 他们的感情保持了十多年之久; 39岁(1788年) 时与制花女工维尔乌斯同居(于1805 年补行婚礼) 。除了上述十分确定的情感生活之外, 歌德还有多次时间长短不一的爱情经历, 直至晚年,歌德仍在恋爱。
   总之, 歌德的一生, 从外在的生活到内在的思想、情感、心理的体验都是十分丰富、复杂而完整的。歌德是按照自然原则而不是按阶级纷争、社会革命的原则去面对并投身生活的; 他要让自然人性顺着生活的河流去观赏两岸的风光, 进而体验人性的欢乐与悲苦, 展示人性的方方面面。因此, 歌德的人格展现就显得无限丰富而自然。正如比学斯基所说, 歌德的人生“从容自然的像一朵花的展开, 像种子成熟, 树杆上升, 绿叶成盖”。⑥让人性如此自然地去展示, 这是怎样的一种人的自由观? 显然, 歌德是要让自己, 同时也是让人在一种既无宗教压抑、又无阶级纷争的“自然”氛围中自由地展示人性。因此, 歌德在人生观上总是得不到恩格斯的肯定也是必然的。因此, 尽管歌德像一个全能的文化巨人, 恩格斯还是说:
   “歌德过于全能, 他是过于积极的性格, 而且是过于入世的, 不能像席勒似的逃向康德的理想去避免鄙陋他的气质, 他的力量, 他的整个精神倾向, 都把他推向实际生活”。⑦歌德很入世以至于媚俗, 在此, 恩格斯对歌德的批评是有一定道理的。但问题是, 歌德原来就没有想回避即便是“鄙陋”的现实, 因为他要追寻的是人性完整、丰满而自由的人———一个世俗的人, 而且他最终也成了这样一个人。
   歌德像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思想文化“巨人”, 不过, 这个“巨人”除了在求知的胸怀与气度, 在拥有的思想与知识深广度上与文艺复兴时的“巨人”相似之外, 还拥有文艺复兴“巨人”所不具备的秉性:他更关注人的自然生命欲望的实现, 更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