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氏物语》译本 |
于破灭中寻觅自我
———《源氏物语》主题思想论
姚继中
内容提要 本文以“于破灭中寻觅自我”为题探讨《源氏物语》的主题思想, 意在发掘对该作品现有研究中的诸多未知, 从这部巨著中人物的精神世界以及作者本人的精神世界中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 透过作品的表层、中介层, 在深层次上探究《源氏物语》究竟要向读者诉说什么。
关键词 源氏物语 自我 表层 中介层 深层
|
关于《源氏物语》的主题思想, 历来有种种不同见解。最初有人将《源氏物语》拟作天台六十卷, 认为它是源于《庄子》的寓言, 讲释的是“三智实在一心中得”的“一心三观”之理。也有人将它比作《春秋》,认为其中蕴含着劝善惩恶之说教, 是司马迁笔法。在《源氏物语》研究的最初阶段, 特别是日本中世时期, 诸如此类的见解颇为盛行。
进入江户时代后, 日本最著名的国文学家本居宣长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见解,认为《源氏物语》的主题思想就是“物哀”(“物哀”是一日语词, 其词义比汉语的“感伤”要丰富, 有感动、感慨、可怜之意, 也含有壮美的成分。“物哀”是日本文学的传统审美观) 。他在《〈源氏物语〉玉小栉》中指出: “在诸多物语之中, 惟《源氏物语》最为优秀, 可以说是无与伦比的。先前古物语的任何故事, 都没有写得如此深深地渗入人心, 任何的‘物哀’都没有如此纤细、深沉??惟有这部物语, ‘物哀’之情特别深邃, 是倾尽心力写就的。”《源氏物语》通篇写的是苦闷、忧愁、悲哀, 也就是一切不能如意的事, 这不正是“物哀”的最好体现吗? 尽管本居宣长过分强调了“物哀”一词中“哀”的比重, 但他从“物语”文学的内涵这一角度去认识《源氏物语》的主题思想, 使他的见解自有高于前人之处。
明治时期, 藤冈作太郎把第二回《帚木》中的“雨夜品评”即品评各种品性的女性看作《源氏物语》的主题, 认为《源氏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