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校车制度

1966年,美国社会学家詹姆斯S科尔曼通过600000名儿童、60000位教师和4000所学校的调查,出版了《教育机会均等》一书,在这个报告中,科尔曼推翻了传统对影响学生学习成绩因素的看法,即认为班级人数、生均教育经费、图书和实验设备、教师工资等因素是造成不同学校学生成绩差异的主要原因,他的研究表明:影响学生成绩的主要因素是:学生家庭背景、同班同学家庭背景。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家庭背景对儿童的语言能力和对教育态度产生影响。

托马斯F佩蒂格鲁等人研究了科尔曼的报告以后,发现:具有相似家庭背景的黑人学生,就读于黑人学生为主的学校与就读于白人学生为主的学校,两者相比,前者的成就水平和志向都要底一些。另一方面,在黑人学生不到一半的班级中的白人学生,其成就水平并不低于全部为白人学生的学校中的白人学生。他们还发现:在黑人学校里所实行的一些旨在在提高学生成就的特别教学方案也无持久效果。

这种分析使人们推论:分配贫困街区的黑人孩子到白人学校学习会对黑人孩子产生有益影响而不会对白人孩子产生不利影响。“美国民权委员会”利用科尔曼报告提出“校车制度”,即用校车把非本区的学生接来就读,以调整学生中的种族比例,结束公共学校重点种族不平等现象。此后,许多城市都实行校车制度,一些大城市例如波士顿甚至通过法律强行施行该制度。

在校车制度实行几年后,一些社会学家对其进行了研究,哈佛大学的戴维·阿尔穆的结论是,即使经过了三四年的混和教育,那些被送到白人学校的黑人孩子相对于白人孩子来说,成就表现仍未得到改善。他同时提醒人们注意这样一个问题:把黑人孩子置于一个成就水平如此悬殊的环境中,会不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伤害?1975年,科尔曼对此再次进行了研究,发表了新的报告《学校中取消种族隔离的趋势》,他考察了22个大城市,46个中小城市,发现随着学校种族隔离的取消,出现白人学生减少的现象,当白人学校分配来的黑人孩子不到30%时,白人孩子每年减少2.3%,当超过30%时,这个比率就急剧增长到6.8%。白人孩子转移的去向主要是新建的、不实行校车制度的城市郊区学校(而这种较高质量的郊区学校的产生,部分原因是60年代以来,中产阶级人士的大量涌现,出现了追求生活高质量的“城市空心化”现象,有钱的社会阶层纷纷将居所移向环境优美的郊区)。科尔曼认为,这种情况将会抵消政府就取消种族隔离所作的种种努力,导致更多的种族隔离,他认为,“政策与政策反应之间互相作用的结果正好与政策制定者的愿望相反。”

思考:

1. 如何看待和评估“校车制度”?

2. 如果说以科尔曼报告为基础的校车制度在制定中出现失误,问题出在哪里?

在独立思考之后,请进入论坛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答案和想法,学习和评论其他人的答案,反思和完善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