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导学

从国家不关心教育到颁布法案干预教育,从教育只是贵族的奢侈物到其成为大众的必需品,近代各国的教育都有着这样的趋势,那么让我们首先来看看在英国是如何产生这样的变化的。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的教育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前,其教育就已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历史上看,英国教育具有明显的宗教性和贵族性的特点。

英国有组织的教育是从基督教的传入时开始的。从公元6世纪到宗教改革近千年的时间里,教会垄断了英国教育。除了学徒训练和贵族教育外,一切有组织的教育都由教会提供,宗教影响和干预教育成为英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特色。

最初,英国的学校设在寺院或大教堂内,以后逐步分为文法学校和歌咏学校。文法教育具有普通教育的性质,教授拉丁语文,进行一定的基础教育。歌咏学校具有职业训练的性质,培训教堂唱诗班成员。中世纪后期,随着英国牛津大学(1168年)和剑桥大学(1209年)的先后建立,以及各类学院的出现,英国传统学校的性质和作用也发生了改变。文法学校与大学相联系,成为大学的预备学校。歌咏学校和后来出现的教本国语的读写学校,成为文法学校的预备学校。英国的教育开始形成具有一定等级的制度。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文法学校和歌咏学校又得到较快的发展,一些著名的大学也附设文法学校。同时,在这一时期,在文法学校的基础上,英国又出现了公学,其中有著名的温彻斯特公学(1387年)和伊顿公学(1440年)等。公学的出现,表明英国贵族中等教育全面引进文法学校的开始。这一时期的公学不仅注重学习各学科,同时还重视宗教、道德、运动和良好的举止等。下面介绍一个1560年伊顿公学的课程表。其中规定,在低年级,要学习加图的《道德格言》维夫斯的《拉丁语训练》、《伊索寓言》;斯图莫的《西塞罗书信》;在高年级,要学习奥维德的《变形记》、西塞罗的《书信》、以及恺撒的《评注》、西塞罗的《论地责任和论友谊》等。

【课堂探究】
在现代英国,教育仍然沿袭着双轨制,贵族与平民是沿着两条不同的路径接受教育,想一想公学的出现与这种双轨制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宗教改革时期,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与罗马教廷决裂,1534年,自立国教,国王集政权与教权于一身,控制教育,教育活动成为教会的责任。以后国教中又分离清教派。与国教派一起控制教育,又创办了许多公学。

16世纪后期,英国的封建制度逐步衰落,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培养资产阶级新人的需要,促使有识之士开始思考和批判英国的封建教育制度。这时,对教育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对教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关系、学校的发展与现实关系的认识上。培根当时指出,英国的大学和中学只注重学习文字,而不注重研究事物,缺少与现实的联系,教育为过去的权威所统治。弥尔顿在《论教育》(1644)一书中也指出,传统的学校教育只局限于古典的语言文字,脱离现实,应该加强近代科学和实用学科的地位。这些新的思想的提出,对于英国近代学校的改革和学制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