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乡村教育思想,裴斯泰洛齐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主张。
1.乡村教育需要认识贫困问题。
在裴氏看来,乡村贫民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贫困问题。在贫困面前,或者向贫困低头,或者战胜贫困,这是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裴斯泰洛齐认为,解决贫困问题,仅仅给一定的工作和工钱是不够的,工作和工钱是第二位的,而解决精神上的贫困是第一位的。他主张,解决精神贫困主要是要使人心思端正,有耐性,有智慧。这样,才能做合法的事情,认识到困难是暂时的,同时运用自己的智慧战胜生活中的困难。
2.乡村教育应当每一个孩子受到合适的教育。
裴氏认为,使每一个孩子上学,接受教育,也是乡村教育改造的一个重要内容。他主张,送孩子上学应当是大人的责任,不履行义务的父亲,不能得到子女长大后的孝敬。
3.乡村教育应当是一种实学教育。
所谓实学教育主要是强调教育要联系乡村实际,要与实际应用和解决乡村生活问题有关。
在知识和道德的关系上,裴斯泰洛齐认为,要以德为先。光懂《圣经》,光凭学问好不行,不能正直为善的人不是好人。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他主张要以行为主。实践和行动是人生的基本要素,学问和知识不过是手段和方法。一个人要是懒惰,不爱干活,只是在小说、故事和谎话中过日子,是最坏不过的事情。“一切知识都是为着拿来实行的”。知识与实践就像做手艺一样,两者必须结合。人生必备的知识应按照实践和行为的需要来决定。每个人的脑筋和思想应当放在最切身的问题上,在这种基础上求知识,知识在脑筋里才是有法则的。
在知识与理性的关系上,他认为,知识多并不一定使人有理性。羞耻和理性是人的天赋财产。要由野蛮过渡到文明,要使粗鲁的人转变为适合社会的公民,最可靠的办法就是采取贤明的训练,恢复人的天赋的财产,使他走到深思熟虑、小心谨慎和坚守秩序的境地。
4.乡村教育应当是一种民众教育。
裴斯泰洛齐认为,这种民众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民众百姓形成“秩序”,关心“近身的事务”,使“人生的欲望”得到“温和的发展”。
5.乡村教育也需要进行宗教教育。
在他看来,宗教教育在乡村是不可缺少的。通过宗教教育可以启迪孩子的心灵,通过不断对上帝的祈祷,而作为自己生活的动力。在《林哈德与葛笃德》这本书里,裴斯泰洛齐就描写了一个与传统的旧的宗教不同的,主持正义、同情农民的一个新牧师形象。这位新牧师强调,教育应当教为人谋衣食、求平安、得幸福的道理,不应教人研究一切死后的事情。在裴斯泰洛齐看来,宗教本身的改良也是乡村社会改良的一个重要内容。
6.乡村教育应当从整顿家庭开始,并从家庭教育过渡到学校教育。
对于贫困的家庭来说,裴氏主张家庭教育应当从整顿家庭的秩序开始。裴斯泰洛齐认为,贫困会使一个家庭混乱不堪。如果偶尔有了财产,如果不好好安排,幸福也回很快失去的。裴斯泰洛齐主张,对于贫困家庭,应当从整顿家务,恢复家庭的秩序开始,大人生活要有规律,要精打细算。家庭整顿也要教育孩子从小做起,从细节着手,养成好的秩序和规矩。在《林哈德与葛笃德》一书中,葛笃德就通过自己的行动,帮助和教育那些贫困家庭的父母和孩子,使他们的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裴氏还主张,乡村教育应当从家庭教育过渡到学校教育。因为,乡村家庭教育主要是一种农耕的旧教育,只教人耕作谋衣食,要求不高;乡村变化慢,孩子学识不足,头脑不清楚,不能追求进步;而更重要的是乡村家庭教育内容有限,有许多孩子需要的东西不能提供。而学校教育可以弥补家庭教育的缺陷,可以实施许多家庭教育没有的内容。
7.乡村学校教育办学方向。
裴氏指出,乡村学校教育应当以孩子将来从事哪种职业为基础,进行一种职业技术教育,使教育与劳动相结合;同时,乡村学校教育还应聘请学有专长和当地的人才做教师,如葛笃德就被聘请来学校教孩子识字,聘请一位会纺纱的妇女教孩子学习纺纱。
8.乡村学校教师的标准。
裴斯泰洛齐指出,应当选择那些能够把孩子管理得规规矩矩的人,使孩子从小养成好多习惯。
9.乡村学校教育的管理。
裴氏主张慈爱和威严要相互结合,使孩子们养成好的、守秩序的习惯。如在学校的管理上,作为校长的少尉要求孩子自己剪指甲,注意个人卫生,梳头、洗手,刷牙。还要让孩子在站着、坐着写字、做活时,必须挺直后背,端正地像一支蜡烛。在孩子们成绩评定上,校长也有特别的方法,如让学习好的学生与校长告别后一个个先回家,可以得到校长的握手;学习中等的,须大家候齐,告别后回家,但得不到校长的握手;而学习不好的要留下来,不许与校长告别。
10.乡村教育的发展要通过社会的上层和富人的支持、帮助来完成。
总之,裴斯泰洛齐关于乡村教育的思想,是他的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学校教育的改造是乡村社会改造的组成部分,需要一定的管理机构,要有好的风俗和教育的陶冶,也有立法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