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哈德与葛笃德》是裴斯泰洛齐的教育代表作,也是一部教育小说。该书包括上下两卷4个部分,写于1781年到1787年。在这部小说里,裴斯泰洛齐塑造了一个叫葛笃德的乡村妇女的形象。她爱自己的丈夫,帮助丈夫改掉不良的习惯,她也爱自己的子女,通过她的教育,使他们成为村里有教养的孩子。同时,葛笃德又是乐善好施,助人为乐,敢作敢为,疾恶如仇的坚强的女人。在县长、牧师和少尉等人的帮助下,葛笃德的教育理想得到了实现,她所在波那镇的社会风气也有了很大的改观。该书通过对葛笃德等人物和活动的描写,宣传了通过教育可以改造人的心灵,以及改良社会的主张。
在这本著作中,裴斯泰洛齐从对人性的思考和对现实的考察出发,阐述了他的乡村教育的思想。裴斯泰洛齐认为人的本性不是天生就是善的,其中有恶的成分,按人的本性,如果不加以约束,任其自然发展,会给人带来愚昧和无知。同时,裴斯泰洛齐也指出,人的本性又具有能动性,只能引导,不能抑制和镇压。
在这里,裴斯泰洛齐对人性的认识不同于卢梭,在裴氏看来,人的本性并非先天为善的,其中有许多恶的成分,疏于教育和管理,就会给人的发展带来不利。裴斯泰洛齐对乡村的认识也不同于卢梭,在裴氏看来,乡村与城市相比,并不是最自然的地方,也有许多不足的方面,如乡村还处于落后的农耕时代,而城市已经进入了先进的纺纱时代,乡村中的愚昧和迷信比城市更多些。其主要原因在于,乡村的发展落后于城市;乡村大多数人民的生活是贫困的;乡村的教育也是落后于城市的。因此,需要对人性进行改造和利用,需要对乡村教育进行改造。在这里,裴斯泰洛齐所思考的乡村教育问题主要是乡村广大贫民的教育问题。这是裴氏一生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