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B.A.W.Russell,1872~1970)是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和教育家。16岁以前,一直接受家庭教育。1890年考入剑桥大学主修数学,毕业后曾长期该校任教。1927~1934年,与妻子朵拉开办皮肯希尔(beconhill),其办学思想受到美国幼儿教育家麦克米伦姐妹和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的影响。该学校招收2~10岁的儿童,并按不同年龄分组进行教育,强调“自由教育”、“爱的教育”和更多地发展个人主义。罗素学识渊博,著述甚多,获得过许多殊荣,包括当选为英国科学院荣誉院士和获诺贝尔文学奖等。他一生积极致力于反对侵略、维护世界和平的正义活动。主要教育著作有《教育与美好生活》(Education and Good Life)和《教育与社会秩序》。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罗素开始注意教育问题。他认为,战争的起因是工业化国家的公立学校培养了人们的盲目的错误信仰,于是产生了战争冲动,故主张改革教育以阻止和消灭战争。后来又进一步认为教育上的罪恶是工业文明导致的其他罪恶的直接后果,只有改变经济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抑制这种罪恶。
1. 现代教育的内容
罗素在对现代教育做了一般研究以后,认为现代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教育制度的民主化。罗素认为,19世纪以前,教育理论主要关注是贵族子弟的教育的问题,与现代教育理论相差太远。他说:“我们所应追求的未来的教育制度乃是一种能使每个儿童都获得最佳机会的制度。理想的教育制度必定是民主的,虽然这种制度不会很快实现。”但在民主与教育的关系上,他认为决不能整齐划一。(2)教育内容的实用化。罗素认为,与其重视教育的装饰功能,不如重视教育的实用功能。他认为,科学可以改善人类的生活,这是古典学科无法具有的功能。因此,应当把数学和自然科学摆在重要位置,认为它们不仅具有极大的实用价值,也具有极大的内在价值。至于那些没有直接实际用途的知识,除专门人才的教育外,一般人不应花费过多的时间去学习。(3)教育方法心理化。罗素高度赞扬心理学的发展对教育的影响。他认为心理学已经发展到非常实际的阶段,如果将心理学应用于教育,将对教育产生重要的影响。在教育方法方面,他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关于纪律。他认为旧教育的纪律对儿童意味着禁止和体罚,而现代教育则要将传统的旧纪律废除,新教育只要遵从儿童的心理,不用强迫手段也可以达到教育的目的。二是关于人性的认识。他认为旧的教育方法是把人性看成恶的或善的东西,因此惩罚或者放任被认为是教育不可缺少的东西,而事实上,儿童生来无所谓善恶。他们生来只有反射特性及几种本能,由于受到周围的环境影响才形成或好或坏的习惯。儿童本性在人生的起步阶段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向好向坏方面发展主要取决于教育者的智慧;(4)给幼儿期以更多的注意。罗素认为这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他认为,这一问题的出现与精神分析学家所做的工作有关。精神分析学家在从事精神分析或治疗时,往往要追溯到孩提时代,并强调早期环境和习惯在幼儿期在人格、品行发展中的重要性。 因此,单纯地压制不能消除儿童早期形成的邪恶,只能使儿童的欲望扭曲。因此,要有好的疏导。
2. 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观
为了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罗素还明确提出了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观。他反对现代世界列强,如日本和美国,把国家的强大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把学生当作实现其目的的工具。他主张现代的国家应当尽可能地培养美好的个人。完善的个人和完善的社会必须同步进行。但在教育上更应关注的是个人。他认为,从对个人的考虑出发,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四种理想的品性:活力、勇气、敏感和理智。他并不认为具有这四种品性就已足够,但认为它们确实可使人趋于完善。他坚信:“一个由因教育而拥有高度活力、勇气、敏感和理智的男女所组成的社会,将与过去存在的一切社会截然不同。……教育是打开新世界的钥匙。”
在《教育与社会秩序》一书中,罗素也提出了反对强制教育,主张自由教育的观点。他认为,儿童缺乏自由便会成人发生矛盾。因任何方式受到压抑的儿童都容易用仇恨来回答,如果像通常那样,他们找不到报复的自由通路,它便在内心郁积恶化,并可能在以后的生活中产生各种危险的后果。作为仇恨对象的父亲又可能被国家、教会或一个外国所代替,这样便会导致一个人成为一个无政府主义者,或成为一个军国主义者。在教育中实行强制的另一个后果就是,它毁掉了独创性的智力兴趣。求知的欲望和获得大量知识的欲望,对年轻人是自然的事情,但是这种欲望一般都被知识过多,难以吸收所毁掉。被迫去吃的孩子,见了食物就会厌恶;被迫去学的孩子,见了知识也会厌恶。因此,儿童的学习的自发性、好奇心是非常重要的。
3. 儿童的品行教育
罗素还研究了6岁前儿童的品行教育问题,认为在儿童出生后,成人的首要事情是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尊重儿童的人格,及早开始培养起良好的习惯。他把通过良好的习惯产生成绩视为现代道德教育的秘诀;主张培养儿童诚实的品质,认为这对一个伟人来说,比财富和荣誉更为重要。谈到品性教育的方法时,罗素承认夸奖和责备对于幼儿教育来说是需要的,但在具体运用时须谨慎从事。他反对向幼儿讲空洞的道德原则,认为道德教育应该是具体和直接的,应当起于自然形成的情境。
罗素认为,儿童6岁以后,学校教育最好应当把精力主要放在儿童的智力进步上,并借此促成所需品性的进一步发展。罗素强调在教学中培养“智力美德”,包括好奇心、虚心、有志竟成的信念、耐心、勤奋、专心和一丝不苟。作为新教育的代言人,罗素认为教育的动力应当是学生的求知欲,而不是教师的威严。他主张鼓励儿童将一切问题都看成是悬而未决的,认为主动和独立的学习能使学生获得发展的机会,“要尽可能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这就是使教育变苦事为乐事的秘诀之一。”罗素也看到,真正完善的教育并不自始至终都是有趣的,无论人们如何渴望了解一门学科,其中某些部分肯定是枯燥无味的。但是教师必须向学生讲明这些枯燥部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发现真理的强烈愿望和科学精神。
罗素的教育思想以其民主与科学的精神为基本特征,充满了怀疑精神与向旧观念挑战的勇气。作为新教育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主张与当时的儿童中心主义思潮相吻合,并带有一些乌托邦的色彩。
总之,欧洲新教育思想是现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促使人们对西方教育传统进行全面反思,推动了人们对教育现象和问题的重新认识。在新教育运动开展的同时,欧洲新教育思想对20实际欧美国家的教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构成20实际西方教育发展的重要起点。另一方面也应看到,新教育家门思想的重点在儿童个人的发展,所注重的主要是精英教育而非大众教育,其所提出的一些基本主张和方法,也未能解决好教育过程中的一些基本矛盾,如儿童主动性与教师工作的关系、儿童活动与系统知识学习的矛盾、自由和纪律的矛盾以及发展个性于社会合作的矛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