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20年代苏联教育的发展

随着国内武装叛乱和外国武装干涉的粉碎,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转入经济的恢复和和平的建设阶段,而且即将开始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都对教育提出一系列要求。不仅要求在扫盲的基础上实施普及教育,提高人民的文化技术水平;更要求通过各级各类学校和各种形式的教育,很快地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各种游泳的专门人才。

这一时期,苏联教育的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在制定、编写和采用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及教学方法时陷入到左右摇摆、盲目搬用西方教育理论难以自拔的困境之中。当时国家学术委员会下设的教育科学组由克鲁普斯卡娅主持,这个组的任务之一是负责修订学校的教学大纲。1922年和1923年,教育科学组拟定了一个新的大纲,这个大纲按照自然、社会、劳动等“生活主题”对初等学校的教材加以综合,构成所谓综合课程教学大纲(或称单元教学大纲)。这种课程打破了学校教学科目的界限,把各科教材用一个单元联系起来,而每个单元又同真实的生活活动联系起来,如秋季:秋收,十一月:十月革命,五月:五一劳动节等单元。这种单元教学大纲表面上看似乎很生动很具体,与生活及实际活动联系的很紧,可能一时间学生觉得很有意思,也较真切、富于创造性,但作为学校的教学活动来说,如此进行所谓的“单元教学”,学生不可能学到系统科学知识,教材很肤浅,年年重复同一单元,浪费时间。按照这个大纲,教育人民委员部所属教材书委员会编出的介绍给学校采用的不是教科书而是“工作手册”、“活页课本”、“报纸课本”等等。它并未作认真工作来编写具有充分价值的、内容明确的、合乎教学方法要求的、系统叙述教材内容的教科书。1929年又公布了一个修改的教学大纲,把单元教学大纲推广成综合设计教学大纲,把普通知识的教学大大缩减,而生活、活动和设计的方面则大为扩充和增加。按照大纲的要求,学生的基本知识主要不是通过上课系统学习大纲规定的教材获得的,而是在完成设计作业时顺便获得的。

另外,这一时期,苏联的教育理论也进入了一个探索和活跃的时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教育思想和主张,但是出现了“儿童学”、“学校消亡论”等一些不利于苏联教育发展的思想,在30年代遭到了批判。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