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30~40年代中期教育的调整和发展

进入30年代,前苏联已建立了强大的工业,实现了农业集体化。工农业的发展,要求迅速发展教育事业,加强技术力量,加速培养专门人才。为此,必须大力开展普及义务教育,重视和加强各级各类教育,尤其重视普通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实施。但20年代后期,前苏联尤其是中小学教育,受到了极左的教育思潮的干扰和影响,使中学毕业生的学习成绩太差、知识质量太低,不能满足高等学校招生的数量和质量上的要求,以至使高等教育也根本上不去,培养不出所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因此,从30年代初开始,前苏联的党和政府对全部教育进行了全面调整和整顿。

1.对普通教育的调整和整顿

对普通学校(即中小学)的调整和整顿,是通过联共布党和前苏联人民委员会的一系列重要决定进行的。它是从1931年9月5日联共布中央《关于小学和中学的决定》(简称九五决定)开始的。接着有1932年《关于中小学教学大纲和教学制度的决定》、1933年《关于中小学教科书的决定》和1936年《关于教育人民委员部系统中的儿童学曲解的决定》等。这些决定主要解决了普通中小学的教学问题,即在对干扰学校顺利发展的各种资产阶级教育思潮批判的基础上,确立了中小学教学新体制。与此同时也修订了中小学学校制度。

1931年9月5日的决定,是这次调整整顿中小学教育的第一个文件,也是一系列决定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以后的几个决定都是围绕和继续这一决定精神作出的。决定首先肯定了十月革命以来的中小学工作的成绩:学校大发展、学生人数大大增加、学校性质有了根本改变、重视教育与劳动的结合,等等。决定接着指出,苏联学校还远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现阶段的巨大需要,其根本缺点在于中小学教学未能使学生掌握个门学科的科学基本知识,以至高等学校招收不到合格的新生,这大大影响着社会主义建设急需各种专门人才的培养。决定指出,这种现象主要是极左的反列宁主义的“学校消亡论”和实用主义的设计教学法的泛滥所造成的。针对上述根本缺点,决定要求立即组织力量对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进行研究,着手制定各科教学大纲,保证各科教学要有范围精确的系统知识,学校通过教学一定要培养学生具有足够的读写算的能力,特别是物理学、化学和数学的讲授,应依照认真研究和严格规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并严格遵照实现安排好的课程表进行上课。“在学校的一切教学工作中,绝对保证教师的领导作用”。决定要求有关部门要能实际保证出版可以多年使用的稳定的教科书,并规定按期完成发行。

这样,主要由于上述几个决定,就在批判左倾教育思潮的基础上,前苏联学校首次确立了适应急需掌握知识、培养各类专门人才的教学体制,纠正了20年代后期出现的学校教学上的混乱现象。

2.普及义务教育的实施

与普通学校的调整、整顿直接相联系的是普及义务教育的实施问题。20年代苏联在部分地区如俄罗斯也曾准备实行初等的普及义务教育。由于种种原因和各方面条件都不具备,实际未能开展起来。真正在全苏联范围内较大规模地开展和实施普及义务教育,还是30年代的事。

1930年8月14日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和苏联人民委员会作了《关于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决定》的法令,规定所有适龄儿童从1931年9月起都要进入初等学校受四年的初等普及义务教育,各有关单位和社会团体均应大力予以协助。从1935年起,城市、工人区普遍实施七年制义务教育;1937年起,农村地区的儿童也都在四年小学基础上继续七年义务教育。1939年12月,俄罗斯联邦人民委员会正式作出决定,规定在最短时期内要保证所有应受教育的儿童进入初等学校、不完全中学和完全中学,即准备实施十年普及教育。但是由于卫国战争的爆发,直到1949年才着手实施十年制的普及教育。

3.加强师范和高等教育

要真正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要完全实现四、七、十年制的普及义务教育,必须尽快培养大量的具有一定水平的师资。从30年代起,苏联就开始重视师范教育,重视各级学校师资的培养和训练,采取各种措施,通过各种途径,特别是通过增加师范院校的数量和扩大招生名额,以求尽可能多地培养出大量合乎条件的教师。师范学校、师范专科学校和师范学院是培养各级学校的新的教师的重要场所,1935年以后逐渐扩大了各级师范学校招生人数。此外,还开办了各种类型的短训班,以供急需。为了提高在职教师的水平,各级师范学校还广泛开展了函授教育和业余教育,以提高教师的一般文化水平和专业水平。为了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调动各级学校教师的积极性,1936~1939年间连续发布决定授予各级学校教师个人称号、高等学校实行学位学衔制度。战后的1948年2月12日,还以命令形式确定“授予多年从事教育工作并一贯积极工作的教师以苏联勋章和奖章”或“功勋教师称号”。这些称号都是终身的。凡此种种措施,对调动教师的积极主动性,对改进教师工作提高教育工作质量有重大作用和意义。

在调整整顿普通教育学校和扩大师范教育的同时,也调整和加强了高等教育,以便更好更快地培养出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有专门知识、技能的专业人才。1932年开始了对高等学校的调整工作,调整的重点在提高质量。为了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主要要严格选拔合格新生,加强专业课程设置,提高教学和科研工作水平,尽快使高等学校规范化和标准化。卫国战争时高等教育的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战后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发展。

20世纪前期的教育,在现代教育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一时期,西欧各国与美国开展了教育革新运动,进行了大量的教育实验,实现了教育观念的变革,各级教育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与发展。在20世纪30 年代以后,由于德、日民族沙文主义的恶性膨胀,导致法西斯军国主义政权的建立,使其教育成了进行侵略扩张的共局。对其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和苏联六国的教育发展实践证明:在现代社会,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的任何重大变化都会对教育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同时,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又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的作用,现代教育已经成为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课后反思】
1. 20世纪前期苏联的教育改革特点和发展进程如何?
2. 在这一时期,苏联的教育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的教育特点、改革重点和历史影响分别是什么?
3. 如何认识本时期苏联教育的一般性特征、趋势及其对后来教育的影响?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