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20世纪前期苏联教育的产生与发展,苏联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同样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前苏联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教育思想和理论是什么?如何认识和评价前苏联教育家的思想主张?等等,是这一节要介绍的内容。
前苏联教育思想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划分3个阶段。每一阶段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并涌现出众多著名的教育思想家和教育革新家,他们遵循马列主义的指导思想,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各自丰富多彩和具有创新意义的教育理论,形成了与欧美国家教育理论相区别的无产阶级教育思想体系,为推动前苏联乃至其他许多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有益的贡献。第一阶段是十月革命到30年代中期,这一阶段是对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建立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探索时期,马卡连柯是主要代表人物;30年代到50年代为第二阶段,这是苏联教育理论初步形成时期,凯洛夫属于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50年代后期年进入第三阶段,出现了苏联教育理论新的发展时期,苏霍姆林斯基等是这一时期代表人物。在这一章里,我们主要介绍马卡连柯、凯洛夫和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
马卡连柯(1888~1939)是苏联早期著名的教育革新家。他出生于乌克兰一个铁路工人的家庭,十月革命前在铁路职工子弟学校从事教育工作10年。1905年,他在一年制的市立学校附设师范培训班毕业,被任命为铁路学校的教师。当时,正是俄国第一次大革命时期,布尔什维克的宣传和一些利革命实践的产生,是他深受教育,特别是高尔基的著作对他的影响更大。1914年,马卡连柯进了波尔塔瓦师范专科学校学习。1917年十月革命前夕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此后即担任克留科夫高等小学校长。十月革命后,马卡连柯和所有的先进教师一样,对革命给予了无限希望,并以极其兴奋的心情投入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1920年秋,波尔塔瓦省国民教育厅委托马卡连柯组织和领导“少年违法者工学团”(不久改名为高尔基工学团),从此,他便以其特有的才华和顽强的意志致力于教育、改造少年违法者与流浪儿童的工作。针对这些学员都是一些犯过刑事罪、无法无天的少年,马卡连柯决定从组织劳动着手,一边劳动一边学习,终于把高尔基工学团建设成为一个模范的教育机构。后来又使捷尔仁斯基公社成了遐迩闻名的教育机构。从1936年起,马卡连柯离开捷尔仁斯基公社,在莫斯科专门从事教育文学创作活动,系统地总结和宣传他的教育经验。他的主要著作有《教育诗》(1936)、《塔上旗》(1938)、《父母必读》(1937)、《儿童教育讲座》(1937)等。
1. 论教育目的
按照马卡连柯的意见,确定的教育目的乃是教育事业成功的首要条件。马卡连柯认为,教育目的不是从心理学和生物学引申出来的,而是从我们社会需要、从苏维埃人民的意向、从我们革命的目的和任务中产生的。他坚决反对抽象地和绝对地谈教育目的。
马卡连柯从当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及实际出发,主张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健康、善于工作和有斗争能力的新一代。这种人能够自觉地、有毅力地并且有成效地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捍卫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为此,他要求在给青年一代以普通中等教育和高度熟练技能的同时,还要培养他们多种多样的经营管理者和组织者所具备的品质,如高度的政治修养、忠于共产党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严格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义务感责任感,勇敢、诚实、勤奋地学习,等等。
2. 教育原则和方法
为了实现无产阶级的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马卡连柯从自己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原则和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教育原则就是对人的高度尊重和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从这个基本思想出发,马卡连柯主张在教育工作中首先必须尊重儿童。所谓尊重儿童,就是尊重儿童的人格,相信儿童的力量,善于发现儿童的优点,并以深厚的感情来对待和教育他们。无论在高尔基工学团还是在捷尔仁斯基公社,他都反复强调对每一个学员的看法,不是从违法者和流浪者方面出发,而是从对人的尊重和信任、对人的热爱出发。马卡连柯认为,改造少年罪犯的主要方法的基本精神,是应该完全不管他过去的历史,尤其是过去的罪行,而应着眼于现在和今后的表现。
按照马卡连柯的意思,“尊重”是和“要求”紧密相关的。他说,在我们尊重某个人的同时,就意味着对他的要求,“没有要求就不能有教育”。实践证明,马卡连柯所创造的尊重与要求相结合的教育原则,是行之有效的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原则,它充分揭示了人道主义精神和对社会主义事业的高度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