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学校的概念

教育是一项社会事业,社会上担负教育职责的组织多种多样,如家庭、企业、新闻媒体、各种培训机构和教会等等,它们从不同方面对人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施加影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这些组织究其根本特征还很难说是专门的教育组织,从事教育工作也并非它们最主要的职责,它们的教育职能都是局限于某一方面,如习惯养成、道德教化、职业训练、信息传播、宗教需要的满足等,它们所履行的教育职能之间缺乏有机的、系统的和正式的联系。而学校是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机构与组织,在履行教育职责时具有其他社会组织所不备的条件与优势。

在中国,学校有古老的起源。教育史学家们认为,在我国的夏朝就出现了“学校”这种专门的教育场所。夏商周时期有关学校的称谓不一,有“庠”、“序”、“校”、“辟雍”、“泮宫”等,彼此之间有所不同(注解)。它们都由国家统治,所谓“学在官府”、“以吏为师”,普通老百姓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这种情况直到春秋时代才被打破,出现“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私学开始大量产生。汉朝以后,中国社会的官学和私学都比较发达,两种学校系统相互比照、相互作用,为传承文化、培育人才、增进道德、改良政治等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名家视点)。近代洋务运动以来,称学校为“学堂”;维新变法时期,才正式改称“学堂”为“学校”。

在西方,“学校”一词源于拉丁文schǒla,原意为“闲暇、休闲”,后来引申为“教学的场所”(place or establishment for instruction)。也有人将它解读为“有学问者的闲暇,有学问的对话,有学问的辩论或争论;一次演讲”等,突出强调其活动的智力基础,把“学校”看成是饱学之士们交谈、讨论、辩论的地方,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知识传递和思想启蒙的场所。“学校”概念起源的这种理智特征在古希腊哲学家们所创办的各种学园中表现的最为明显。中世纪之后,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的学校遗产被践踏,残存的一些学校也成为传播宗教信仰的场所,理性屈服于信仰。文艺复兴以来,学校成为接触古代经典、学习古典课程的地方;18世纪后,西方的学校特别是大学逐渐恢复了理智的特征,促进了现代文化的繁荣。19世纪以后,实科学校大量出现,成为传播实用知识、提高人们劳动能力的培训场所。19世纪末,西方陆续形成系统的学校制度体系,学校类型日渐多样,学校结构也日渐复杂。20世纪,现代学校进入了一个高速的变革时期,从学校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到学校的内部机构,无不发生着缓慢却非常明显的变革。20世纪末以来,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学校的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出现了“网络学校”(internet school,简称“网校”)这样的名词,而且极大地改变着传统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方式,改变着学校管理的方式,改变着学校与社会关系的模式。

 

“庠”是养老的地方;“序”是习射的地方;“校”是一种教练组织;“辟雍”和“泮宫”可能是当时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教育机构,“辟雍”是周王室设立的,“泮宫”是诸侯们设立的,只招收贵族子弟入学。

黄宗羲

黄宗羲(1610—1695)
明末清初思想家

“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事,而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

——《明夷待访录》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