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注解)。
西方一些学者认为“思维是在问题空间中进行搜索的过程”,问题的空间包括的问题的初始状态,目标状态以及一系列的认知操作
思维与感觉、知觉、记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感觉和知觉是较为低级的认知活动,它反映的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事物的特征;而思维可以通过某种媒介来反映客观事物的。感觉和知觉只能使我们知觉当前的具体事物,因而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思维则不受事物所处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借助于思维活动,人们可以认识那些没有直接或者不能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可以预见事物的发展变化的进程,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的特征,因此借助于思维人类认识范围扩大了。但是,思维又离不开感觉和知觉提供的各种信息的,也离不开记忆所存储的各种信息。所以,思维和感知、记忆等心理活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概括性是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比如,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树木,有杨树、柳树、槐树等等,但是我们可以概括出它们共有的特征,得出“木本植物”的概念。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动物,比如猫,狗,老虎等等,人们根据它们的特征,概括出了“哺乳动物”的概念。
间接性是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注解)。 比如,早上起床后,发现天气很晴朗,但是发现地面却是湿的,这时候我们可以推想,昨天晚上可能下雨了。
由于思维就有间接性,因此我们认识世界的范围扩大了
思维是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过程。它需要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进行更新和改组(注解)。
特别是创造性的思维活动需要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重新的组合,以产生新的产品或者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