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用因果关系推论的方法,从人们行为的结果来寻求行为的内在因素。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分析,推论出这些行为的原因的过程。
海德的归因理论 | 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 | |
观点 | 当人们在工作和学习中体验到成功或失败时,会寻找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人们在成功和失败时喜欢对结果进行归因。 |
决定一个人行为的成败的主要原因有四个: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他认为,个体对成败的归因影响个体以后工作或者学习的积极性。 |
分类 | 把归因分为两种: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内部归因是个体把行为发生的原因归为自己本身,如能力、努力、兴趣态度等。外部归因是把行为发生的原因归因于外部的环境因素,如任务难度,运气等。 |
把这些因素归入三个纬度:外因和内因、可控性和不可控性、稳定性和不稳定性。如能力、任务难度是稳定的;而努力和运气是不稳定的;能力和努力属于内因,任务难度和运气属于外因等。 |
把成功归因于稳定的、内部的因素(能力),倾向于提高以后工作的积极性;把失败归因于稳定的、内部的因素(能力),会降低以后工作的积极性。
归因理论的应用价值:
首先,根据行为者的归因倾向预测学生或者员工以后学习或者动机。其次,要训练学生形成积极的归因方式。
如何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归因方式?
努力归因:努力归因是归因引导的最一般原则
可控归因:无论成功和失败,引导学生进行可控的归因,不是不可控的归因。
王维的学习成绩不好,他认为这完全是由自己的能力不行造成的。王维采用了什么样的归因方式?这种归因方式会对他以后的学习动机产生怎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