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史前教育阶段,苏联学者沙巴耶娃提出了“四阶段”的观点,指出了史前的教育阶段和主要内容。
这一时期也称为原始公社时期,可以看作是教育的萌芽时期。大约从三百多万年前人类产生到原始社会公社结束前(约一万五千年前),有几百万的历史。这一时期,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非常低,人们只能用旧石器(粗糙的石片)来削制和砍劈东西;用石块或棍棒等围击野兽。原始社会生产的特点是人们主要以攫取自然界现成的产品和人们的狩猎活动谋生。为了生产和生存的需要,人们结成一定的集体。儿童生下来归集体所有,每个集体都包括两个群体,一个是负责狩猎的成年男女;另一个是负责看管动物和居住场所的老人和儿童。儿童公有公育成为这一时期教育的主要特点。
这是氏族公社(公元前一万五千年—前五、六千年为氏族公社)的第一阶段。其主要特点是人们按照血缘关系组成比较固定的群体,实行固定地域居住和与异族通婚的方式进行生产和生活。这一时期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人们不仅使用新石器(制作精巧的石器),而且还出现了史前的畜牧业、农业和手工业。这时的教育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7-8岁以下的儿童由妇女进行教育。7-8岁以上的儿童,男孩由男子照管,通晓男子的职务;女孩则由妇女照管,教以持家、纺纱、制陶等。在母系氏族后期,还出现了专门对男青年进行教育的“青年之家”的形式。
这是氏族公社的第二阶段(距今约有五、六千年前)。其生产特点是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与农业的分离),男子在劳动中占了主导的地位。在这一时期,“大家庭”是人们生活的主要形式。这是由父权维系的四、五代近亲所构成的大家庭。这一时期教育与前一阶段相比没有明显的区别,仍然是按照性别的不同进行教育,同时还有“青年之家”的教育形式。但教育内容比以前更加多样和丰富。这一时期的“青年之家”成为以后学校机构的胚胎形式。
这是氏族公社的末期。这一时期,由于部落之间战争日益频繁,军事活动开始成为氏族部落的重要活动。因此,这一时期的教育主要是军事体育训练,重视道德教育和精神教育,培养青少年具有勇敢、机警和干练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