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婆罗门属于印度高级的僧侣阶层,也促使了婆罗门教和教育的发展。婆罗门教是印度的早期宗教,崇拜“梵天”,认为梵天是世界万物的创造者,是宇宙的最高主宰。婆罗门教赞成种姓制度,并创立了“善恶因果说”和“转世轮回说”。与婆罗门教的发展相适应,婆罗门的教育非常重视这种维持种姓间的等级和进行宗教意识的教育。婆罗门把人的一生分为四个时期:一是净行期,即学生生活时期;二是家居期,即结婚生子、从事职业,尽家庭职责时期;三是林栖期,即完成家居事业,出家生活,隐居山林,过禅定生活;四是遁世期,即老年后过到处遨游的生活。印度人认为,人生是一个自我亲证的过程,是一个幼年学习,长大持家,老而修道,最后舍弃一切的过程。因此,婆罗门教非常重视人的教育。
儿童最初是在婆罗门家庭接受教育。因此家庭教育是婆罗门教育的主要形式。儿童3-5岁开始接受教育,除了学习日常生活习惯外,主要是在父母的指导下,记诵用梵文写的《吠陀经》,据说十年左右才能学完一部。书写在这一时期并不重要,因为《吠陀经》被看作是神灵的话,书写则有亵渎神灵之罪过。
公元前8世纪以后,婆罗门教出现了一种办在家庭中的学校,被称为“古儒学校”, 教师被称为“古儒”。儿童入学后即迁入古儒家,学习年限为12年,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吠陀经》,以及一些基础性的与读经有关的学科,如语音学、韵律学等。教育方法主要是让儿童当助手协助教师教学,后来为近代英国教师贝尔袭用,影响19世纪的导生制。
印度的佛教(Buddhism)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由释迦牟尼创立。公元前4世纪左右,随着奴隶制的发展和奴隶制大国的兴起,军事贵族刹帝利和商业贵族吠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表示不满,引发了反对种姓制度的运动,提高了佛教的地位。
佛教是根基于婆罗门教的宗教,但与婆罗门教有很大的不同。一是佛教反对“婆罗门第一”,主张在因果报应和修行解脱上“四姓平等”;二是在教育上进行了改革,主张教育应当面向平民。为了使教育面向大众,他们强调使用地方语言进行教学来取代“梵文”,推动了平民教育的发展。佛教的主张迎合了下层被压迫的民众,吸引了大批的信徒。在公元前3世纪时,曾经一度被定为国教。
公元前5世纪左右的印度教育,一般称为“佛教教育”。佛教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寺院,教育目的是培养僧侣。在佛教的宣传和影响下,印度社会形成了以学僧为尚的风气,许多家长送子女入寺学习,促进了寺院的发展。在寺院里,学生一般要学习12年,考试合格后,称为“比丘”,再修行10年后,便可在寺院里担任僧侣职务。以后,随着寺院的发展,佛教又开始招收女学生,学生学完毕业后称为“比丘尼”。寺院学习的内容主要是佛教经典,在初级阶段,以教师口授和学生记诵为主;在高级阶段,教学采用了争辩和议论的方法。
佛教的寺院除了进行教学外,还进行一定的佛教学术研究。当时佛教的学术水平已经达到较高的地步。其中著名的纳兰陀寺名声远扬。传说释迦牟尼生于此地,并且死于和葬于此地。纳兰陀寺是印度大乘佛教的圣地,不但印度本国的学者来此学习,中国、蒙古、朝鲜的青年也前来学习。公元7世纪时,中国唐朝的玄奘在纳兰陀寺修行五年,返回后,在政府的支持下,将佛教典籍翻译成汉语,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公元10世纪后,佛教在印度势力逐步衰落,但在东南亚许多国家得到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