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奥古斯丁的教育思想

奥古斯丁(Augustinus,354~430年)是基督教早期教父哲学的集大成着,他把哲学用在基督教教义上,从而创立了基督教宗教哲学体系。他的宗教哲学对中世纪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是经院哲学所依据的权威之一。奥古斯丁在他的重要著作《忏悔录》中,结合自己的经历,阐述了对教育的一系列看法。他的教育哲学成为中世纪基督教早期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宗教哲学和教育

奥古斯丁认为,最高的精神实体是上帝。上帝是不变的存在,是绝对的精神。唯有上帝才是永恒的,其他的一切有形的物质和无形的精神实体,都是上帝的创造物。天上、地上一切有形、无形,一切可变可朽的东西,都是由不变不朽的永恒的上帝所创造的。 他的神学思想主要反映在《上帝之城》一书中。在这本书里,他将世界分为“上帝之城”和“地上之城”。他认为,教会乃“上帝之城”在地上的体现。教会所追求的是至善、是永生、是天国。教会是人类走向天国的桥梁,是通向永生的必经之路。由于教会表达了上帝的意旨,所以它高于世俗政权,世俗国家应接受教会的领导。奥古斯丁关于“上帝之城”与“地上之城”的虚构,成为中世纪基督教会实现其神权政治以及与世俗国家争夺政治权力的理论根据。这个理论对于加强教会在欧洲政治事务中以及各国事务中的地位,对于加强教会对教育的控制,起了重要作用。

(二)灵魂论和知识论

奥古斯丁根据他的宗教哲学,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上帝所创造的,上帝不仅创造了物,而且创造了精神。人的灵魂是一种精神实体,也是上帝的创造物。人的灵魂具有三种功能:知、情、意。人的认知活动在人的灵魂活动中占着极重要的地位。人的认知活动包括三种能力:感觉、灵魂和思想

感觉器官是人的五官和身体。人通过感觉器官而感知外界的不同对象,但他所感知的只是事物的影像,不是事物本体;只是事物的外表,不是事物的意义。因此,要获得知识和真理,就不能靠感觉,唯一要靠的是“灵魂”。奥古斯丁的认识论是宗教神秘主义的先验论。他将柏拉图的回忆说加以改造,使它成为适合基督教会所需要的东西。他认为在人的记忆中有着共性、一般、普遍的知识,有着概念、学术方面的知识,其中包括文学、雄辩术等。这些知识都不是从感觉进入人的心灵中的,它是人心中所本有的,是上帝所赐予的。人要认识它们,也只有凭上帝给予人的“灵魂的眼睛”,才能做到。基于这种认识论,在教学上,他认为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发现心中已有的真理,而不是去认识客观物质世界。教学活动就是通过符号、语言、数等等,引起学生对其心中已有概念的重新认识。灵魂的第三种功能是意志。人的行为完全应由他自己的意志负责。它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关键在于人的自由意志。

奥古斯丁的知识论,也同样充满着浓厚的宗教色彩。他强调信仰高于理性,虔诚高于知识。认为如果知识不能为宗教服务,则不仅无用而且有害。他把追求学问、真理看作是一种危险的好奇欲。人的灵魂有各种欲望。肉体之欲在于贪恋感官的享受,这是人远离上帝走向死亡的重要原因。此外,人还有可能被一种更为复杂危险的形式所诱惑。人们有了这种欲望,便要去探究外界的秘密。但这些秘密,知道了也毫无用处。他把一切有关客观事物的知识,都称为“虚妄的知识”。认为如果一个人面向大自然,就是背叛上帝;而一个不能面向上帝的人,学问对他是无用的。

不过,奥古斯丁并没有达到完全弃绝知识的地步。他认为文法、修辞、辩证法、几何、音乐、天文、数学等学科仍应学习,可是,学习它们的目的,是为了认识上帝永恒的存在。最重要的书是《圣经》,它是上帝的语言,是一切知识的源泉。在语言的学习方面,他主张,教学应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应是愉快、自由的。

(三)伦理学和德育

奥古斯丁的“原罪论”和禁欲主义是他的宗教哲学和教育思想中的两个重要的理论。在中世纪,它们成为基督教教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从《圣经》中有关亚当、夏娃的故事构造出他的“原罪论”。他认为,人类的祖先亚当、夏娃因吃了禁果,犯了罪,而将其罪过遗传给他们的后裔,因此所有的人都是带着原罪来到人世的,所以每人都要受到惩罚。在上帝面前,没有人是纯洁无暇的,即使是刚出生的婴儿也不例外。这种理论对后世影响极大,它极大地影响了人对自身的认识,成为基督教会和封建主统治的理论依据。同时,它也对教育产生了极坏的影响,成为中世纪学校惩罚儿童的理论基础。

奥古斯丁的禁欲主义是他的原罪说的产物。在他看来,人因原罪而要受上帝的惩罚,这体现了上帝的正义;人因悔过自新而得到上帝的赦免和恩赐,这体现了上帝的仁慈。而人要想得救,就要过禁欲的生活。在奥古斯丁看来,人类有了原罪以后,除了死亡不配得到任何恩赐;人类无论通过怎样的功德都无法赎回其罪过。人类唯一的出路就是报一种“静修”的态度,避免采取行动。

奥古斯丁的教育哲学对西欧中世纪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西欧中世纪的修道院学校、大教堂学校以及某些大学,无不以他的教育哲学为宗旨。他的思想是中世纪教会教育所推行的教育方针、政策的思想渊源。

【课后反思】
论述三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并找出三者的异同。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