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西欧中世纪的基督教教育

在西欧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基督教会成为一种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它在发展过程中,不仅成为欧洲最大的政治势力,而且也成为最大的封建主,它拥有的土地曾经占到欧洲各国土地的三分之二。在中世纪,基督教教会在意识形态上居于独尊的地位,并且垄断了中世纪的教育。

(一)教会学校

在中世纪,随着基督教的发展,也促进了基督教教育的形成,主要是教会学校。西欧中世纪的教会学校主要有三种类型:修道院学校、大教堂学校和堂区学校。在这三类学校中,修道院学校因其藏书丰富、管理严格等特点而成为最重要的教会学校。

1.修道院学校

修道院学校(Monastic school)主要是指设在修道院内的教育机构。就其发生而言,修道院学校是基督教修行制度(或称寺院制度)的产物。

公元3世纪时,罗马帝国进一步衰落,社会道德沦丧、世风日下。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虔诚的基督教图逃往山野、远离城市,在沙漠、洞穴中过着隐居、禁欲的生活,希望通过修身养性摆脱世间的罪恶。于是在埃及等中东地区出现了最早的修道士和修道院。公元4世纪中叶后,修行制度逐渐扩展到西欧。但在6世纪前,西欧的修道院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发展。529年,本尼狄克(Benedictus,约480~550年)在罗马与那不勒斯之间的卡希诺山兴建了蒙特•卡希诺(Monte Cassino)修道院。为了对修道院进行有效的管理,本尼地克制定了一套规章制度,后世通称为《本尼狄克规程》。《规程》对修道院的组织管理、修道职责和日常生活、宗教活动等,作了全面而详尽的严格规定。

蒙特•卡希诺修道院的建立和《本尼狄克规程》的制定,直接促进了修道院学校的发展。由于把诵读和抄写经典等文化和教育活动,作为修道院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修道院从原来的纯宗教机构逐渐演变为兼有宗教、生产、生活、文化和教育等多种职能的机构。由于有对新入修道院者必须进行预备教育和对修道士训练程序的严格规定,蒙特•卡希诺修道院因而也具有了学校的雏形。中世纪基督教的修道院集宗教活动、生产劳动、学术活动和教育活动于一身,具有多种功能。如9世纪瑞士的圣高卢修道院,不仅有教堂、学校、抄书房、图书馆、医院、浴室,有制鞋、制革、金匠、铁匠等综合工场,还有粮仓、打谷场、菜园、鸡鸭棚、猪圈、马厩、牛棚、山羊拦等。

修道院学校最初只负责对那些终生从事神职的人进行教育。但由于进入修道院的人数不断增多,到10世纪,修道院学校遂分为两部分。一为“内学”,主要负责对准备充当神职人员的学生的教育。一为“外学”,负责对不准备担任神职的学生的教育。在“内学”中,儿童10岁左右入学,学习期限为8~10年,18岁毕业时即成为神职人员。“内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基督教教义、宗教音乐、宗教仪式等,此外还包括读写算的基本知识以及文法、修辞学、天文学等古典学科。“外学”的教学内容与“内学”相差无几,但程度要低一些,随着时间的推移,“七艺”成为修道院学校的重要教学内容。

修道院学校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服从、贞洁、安贫等品质。服从指虔敬上帝并尊崇修道院的领导;贞洁主要指对上帝要保持内心的纯洁,反对不敬;安贫指捐弃家财而过贫困的生活,灭绝物质享受而追求精神上的富有,这些品质是神职人员所必备的。

修道院学校以圣经为主要学习内容。通行的教材为《教义问答》,是基督教教会对初信教者传授基本教义的教材,用问答体裁写成。主要内容包括信条、十诫、圣理、祈祷。修道院学校除传授教义外,也进行简单的读写算的基本知识教育,这些是为诵读圣经,抄写圣书和计算宗教节日服务的。后来,课程加多加深,吸收希腊罗马时代的知识,逐渐把“七艺”纳入课程。“七艺”指七种学科,即文法、修辞学、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学、音乐。中世纪“七艺”的内容是相当广泛的,但主要渗透了神学的思想。修道院学校的课程一般是这样安排的:学生首先学习读写算等基础知识,然后开始学习文法,主要教材是多纳图斯(Donatus,约400~?)和普里西安(Priscian,约500~?)的文法著作;其次学习逻辑学,主要教材是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在此学习修辞学、诗歌和算数;而后再学习音乐、欧几里得几何、托勒密的天文学、物理学、道德学,最后学习神学。

修道院学校的主要学习内容是神学和“七艺”,而神学则成为其他学科的“王冠”。在“七艺”中也渗透着神学的内容,一般多是牵强附会地加上神学的解释,用来为神学服务。例如:学习文法是为了阅读《圣经》,学习修辞学目的在于掌握圣经书的文体,培养宣传教义的表达能力;学习辩证法是用来进行论战,攻击异端,维护宗教信条的权威。

修道院学校的教师多由修道士和其他神职人员担任。他们通常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对各学科有一定的兴趣 。教学方法系有教师口授,说明意义,学生纪录讲述的内容,诵读牢记。教学用书由于采用手抄本。教学多采用问答法,实行个别教学。教学用语为拉丁语。教会认为拉丁语最能表达上帝的意旨。学生入学时间不一,学习进度不等,学习过程也因人而异。

修道院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极为严格,棍棒和鞭子是学校的必备品。 学校中实行禁欲主义,祈祷、悔罪和斋戒如家常便饭。学生常常在深夜熟睡时,被叫起来,进行夜间祈祷。更有甚者,还对学生实施监禁、绝食等惩罚。严酷的体罚和侮辱性的惩罚,往往使学生身心备受摧残。

修道院学校不设体育课,也不进行课外的体育活动,因为按照教义的说法,人的肉体是“灵魂的监狱”,因此身体越受摧残,灵魂越能得救。

最初建立的修道院中只有男性修士,以后由于自愿修行的女性人数的增多,逐渐形成了修女集中的修道院,也随之出现了培养修女的修道院学校。

在中世纪,修道院因修士的抄书活动和图书馆的建立,发挥了保存古典文化的重要作用。而修道院学校则因其拥有较为丰富的教育资源和相对完整的教学制度以及一批著名的神学家,而成为中世纪前期西欧最好的教育机构,对中世纪文化、教育乃至政治生活,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据统计,从蒙特•卡希诺修道院建立到1334年间,西欧各地的修道院先后共培养出24任教皇、200位红衣主教、7000名大主教、15000名主教。此外,还有20位皇帝和国王及10位皇后,这些人都先后在修道院学校接受教育。

2.主教学校堂区学校

主教学校(Episcopal school)又称大教堂学校,一般设在主教的所在地,其性质和水平同修道院学校相近,学校设备和条件比较好,学科内容也比较完备。大教堂学校由于自有地产和接受捐赠而不收费。由主教创办的最早的大教堂学校为英格兰的坎特伯雷学校。学校以学习拉丁文法为主,由于传教布道需要拉丁语,因而学习拉丁文法便成为进入教会的必经之路。公元8世纪以来,几乎所有的大教堂都办起了文法学校和歌咏学校,这些学校后来都转变为具有初等教育性质和神学性质的教育机构。

堂区学校(parish schools)一般设在牧师所在的村落,是对一般居民子弟进行初步教育的一种形式。堂区学校规模较小,设备也很简陋,只教授一般的读写算和基督教的初步知识,也有的教唱宗教赞美歌等。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