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西欧中世纪的世俗教育

在西欧中世纪,除了教会学校之外,随着封建国家的建立,也出现了适应中世纪社会和生活的世俗教育。主要包括三种形式:宫廷学校、骑士教育城市教育

(一)宫廷学校

1、教育目的论

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在西欧先后出现了一些由日耳曼人建立的国家,其中以法兰克王国最为强大。768年,查里曼(Charlemagne,742-814)即位后,经过不断的扩张战争,使法兰克王国的疆域空前扩展。西起大西洋,东到易北河、多瑙河,北起北海、波罗的海,南至意大利,都在其管辖之下。在查里曼统治时期,法兰克人的文化水准普遍低下,文盲充斥。出于治理国家和教化臣民的政治需要,查里曼开始注重发展教育。781年,查里曼邀请英格兰教士、著名学者阿尔琴(Alcuin,735-804)到法兰克王国,协助改进学校,发展教育事业。

阿尔琴曾就学于约克主教学校,776年,又担任该校校长。782年,他带领三名助手,来到法兰克王国。在原有宫廷学校的基础上,阿尔琴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宫廷学校的学生包括皇后、皇子、公主以及皇室其他成员,此外还有查里曼指定担任国家和教会高级职务的青年贵族。查里曼本人也时常亲临受教。在教学内容方面,阿尔琴依照约克主教学校的做法,在宫廷学校开设文法、修辞学、辩证法、算术、天文学、神学等课程,此外还包括学习古典诗人的作品。在教学方法上,阿尔琴注重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因人而异。对成年学生,教学以讨论为主,对于年幼学生,则采用当时修道院学校盛行的问答法。这种方法的特点在于,由教师根据教学的目的,把教学内容以问答的形式加以编制,使学生通过记忆问题的答案而掌握知识。例如,在阿尔琴为王子丕平准备的教学课本上,我们可以看到下面的内容:

丕:写是什么?

阿:历史的守护人。

丕:说是什么?

阿:灵魂的解释者。

丕:什么会说话?

阿:舌;

丕:舌是什么?

阿:空气的鞭子。

丕:空气是什么?

阿:生命的保护人。

丕:生命是什么?

阿:善的欢乐,恶的悲哀,死的期望。

从上面的教材内容可以看到关于一般知识的问答,反映了当时教学的主要特征。另外,教材中还可以看到关于一般科学常识的问答。

在阿尔琴的管理下,法兰克王国的宫廷学校在当时成为世俗教育的中心,吸引了来自国内各地的学者和教师,从而对中世纪早期世俗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改革和发展宫廷学校的同时,查里曼还致力于对教会学校的改进。在当时,许多教士和僧侣的文化水准偏低。针对这种情况,787年,查里曼发布教育通告,指责修道院的住持目不识丁,表达粗俗,规劝他们学习文字。认为传教士只有虚心诚意地学习,才能更好地探索经义的奥秘。因为《圣经》中包含着借喻,一个人的识字教育开始得越早和学习得越好,他对神的意旨的领会也就越能深入。要讨上帝喜欢的人,不单要行为端正,也不要忘记言辞正确。虽然正确的行为比知识好,但是知识先于行为。 789年,查里曼又下通令,要求修道院和郊区教堂必须附设学校,向儿童传授拉丁文、阅读、基督教历法、赞美诗、文法等知识。并把这项决定作为教育法规。与之相联系的另一项规定是,祭司职位只授予通过考试及格的僧侣,应考者必须通晓和理解担任祭司所需的一切有关经义,能按照罗马的文法歌唱赞美诗,还能草拟文稿和书札。为了进一步改进学校教学,查里曼还就教学用书发布指令,要求“将赞美诗、字模、诗歌、日历、文法和天主教的经典细加校正”,并指派教士保罗编辑了两卷教科书,作为个教会学校的教材。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