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教学形式阶段理论

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形式阶段,实际上就是课堂教学的完整过程,是一个包括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在内的规范化的教学程序。

赫尔巴特不满足于通过对兴趣的分类建立他的课程论体系,他还注重研究个体兴趣的变化来说明教学过程,提出了教学的“形式阶段说”。他认为,任何个体在获取知识时,其兴趣都要发生四个阶段的变化,即注意、期待、探究和行动。赫尔巴特认为,兴趣活动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1)注意。由于心智活动使“一种表象突出于其他表象,并对它们发生作用”,这就使兴趣活动对它产生一种倾向。(2)期待。新引起的表象活动往往并不能立刻出现在意识中,兴趣活动因而转向对它产生期待。(3)要求。从兴趣中产生欲望,“这种欲望通过对于对象的要求,使它本身显示出来。”(4)行动。“当人的能力为要求所使用的时候,要求便进而为行动。”

赫尔巴特指出,儿童在学习活动中的思维状态主要有两种:专心与审思。所谓专心,是指集中于任何主题或对象而排斥其他的思想活动;审思是指追忆和调和意识内容,即对由专心而得到的知识进行同化作用。他认为,由于专心活动是相互隔绝的,因而需要使专心活动与审思活动不断地相互转化,并使之在审思活动中结合起来。

在此基础上,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形式阶段的理论。他指出,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是井然有序的,都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1)明了阶段。这时,学生的观念活动状态处于静态的钻研,需要集中注意了解新知识。教师的任务是把新知识分成许多部分,并与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比较,教学主要采用讲述法,清楚明白讲清教材。

(2)联想阶段。这时,学生的观念活动状态处于动态的钻研,需要集中精力进行思考,把上一阶段所获得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新知识。教师的任务是采用无拘束的谈话方法,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进行尝试,建立与新知识联系。

(3)系统阶段。学生的观念活动处于静态的理解阶段,要使新旧观念进行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系统。教师要采用综合的方法和抽出要点的方法,帮助学生分析所学的材料,最后作出概括和得出结论。

(4)方法阶段。学生的观念活动处于动态的理解阶段,要把形成的概念或结论独立地运用到个别情况中去。教师应要求学生自己做作业,并检查学生对概念或结论理解得是否正确,能否应用这些概念。

在赫尔巴特生前与死后的19世纪初,他的教育思想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19世纪60年代以后,赫尔巴特的学生齐勒尔开始宣传他的思想,并在德国形成了赫尔巴特学派,使赫尔巴特的思想得到了传播。

以后,齐勒尔的学生德国耶拿大学的莱因又把四段教学改为“预备、提示、联合、概括、应用”五段教学,称为传统的“五段教学法”,对许多国家教育教学的发展发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他的努力下,德国的耶拿大学成了赫尔巴特学说的世界研究中心,许多国家的学生前来学习,这样,赫尔巴特的思想在全世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赫尔巴特的“形式阶段说”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知识教学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教师和学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为教育心理学化和教育科学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世纪后期,赫尔巴特学派以及一些国家在推广和运用赫尔巴特教学思想的过程中,由于过分地强调教师的地位和知识的作用,把依据学生心理变化而变动的教学过程变成刻板的、机械的公式,使学生的发展处于被动、消极的状态中,赫尔巴特的教学论以及以他的教学论为核心的教育思想被称做传统教育思想受到了人们的批判。

【课后反思】
1. 试比较赫尔巴特传统的教学形式阶段理论在我们现代教学中是否适用?存在哪些合理的部分和不合理的部分?
2. 分析赫尔巴特对于课程划分的现代意义。
3. 分析赫尔巴特是如何将教学方式与兴趣结合起来再形式阶段理论中体现的?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