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雷迪的阿博茨霍尔姆学校
阿博茨霍尔姆学校创建于1889年的英国阿博茨霍尔姆城,是欧洲第一所“新学校”。雷迪曾批评当时的旧学校说:“近代教育不能供应近代生活的需求”,“现代教育是为过去造人,而非为现在造人”。他曾经对新教育目的作过如下表述:“我们的目的是造就人类一切能力的圆满发展。儿童要变成一个完人,使他能成就一切生活的目的。要实现这个目的,学校即不应成为一块人工造成的地方,专靠书本做媒介,而不与生活相通连。学校应成为一个真实的、实际的、儿童能在该处发现自己的小世界。只有理论是不够的,同时必须有实际。理论与实际这两个因素应同存在学校里,正如他们常在我们身旁。否则儿童将来必会走进一个他极为新奇的世界,他就会在这里失去他的一切应付本领。人不仅是一种智慧,他实是一种附在身体上的智慧。因此,我们要训练儿童的能力、智力和体力,以及手工的技巧与敏捷。”
雷迪的新学校建设在一片133英亩的荒芜之地上, 学生就是学校的建设者。雷迪和学生一起在这里开辟道路,建设房屋,修筑球场。这充分反映了雷迪所强调的把手工、体力劳动看作学校生活中主要内容的主张。在学校里,他多方面采用手工业工作的办法训练他的学生,以供应现代世界的需求,而不要他们修习那些只适于休闲贵族阶级的教育课程。阿博茨霍尔姆校内还设有木工工场,由学生自造所需要的家具。在书本中所学的知识,无论何时一有可能,即与实际工作相联络。例如:学算数时,“学生计算学校及田庄的各种耗费及单据”。在科学学科的学习中,让学生直接研究周围的动植物。这样雷迪就首先为学校塑造了一种模式:寄宿制学校,建在乡村环境中,有田庄、牧场、果园、木工场地,校舍常是自修自建的。这种重视实际手工操作活动的学校反映了新教育家对传统学校教育的改革,在当时产生很大的影响。
2、狄摩林(J.E.Demolins,1852-1907)的罗斯新学校
继雷迪以后,法国社会学家狄摩林也于1898年创办了一所罗斯新学校。狄摩林曾去英国参观过雷迪的学校,并与雷迪进行过交流,他盛赞雷迪的实践“是在更能适合社会生活所需求的教育中开了一个新纪元”。认为这所学校在培养“完人”的发展“个人圆满能力”的重要教育目的的实施方面,具有一种“与我们旧学校决不相同之处”。仿照雷迪的新学校,狄摩林在法国开办了罗斯新学校。这所学校“充满快乐的、自由的空气,工场的作业也不少”。 狄摩林以后还发表了著作,从理论上论证了“新教育”的概念,指出新学校必须重视实际知识与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在自由活动中得到发展。
雷迪的学校经验,加上狄摩林的理论阐发,在欧洲迅速传开,引致各国都相继办起新学校。例如:1898年,德国人利茨开办了同类学校,被德国人称为“乡村寄宿学校”。 1899年瑞士的著名新教育家菲力耶尔创办了新学校。1910年前后,比利时也开始建立新学校。这些新学校的相继建立,成为当时资本主义各国教育发展中新的学校教育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