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德可乐利的生活学校
1907年,比利时的教育家德可乐利在布鲁塞尔市郊创办了“生活学校”。在学校教育环境的安排上,德可乐利认为新学校应为学生智力的、体力的、社会的和审美的生活服务。他把学校设在一个便于儿童和自然接触、便于充分自由地活动的自然环境之中。那里风景秀丽、场所开阔,到处有美丽的花草和可爱的动物。 在教学上,德可乐利也有独特的理解。他强调,在教学上,教师是细心的观察者和富有智慧的激励者,儿童则按自己的兴趣从事使身心受益的作业活动。
德可乐利的课程论思想是以“兴趣中心”为其主要特征。 在他看来,儿童的生命冲动在由他们的基本需要所唤起的兴趣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因此,教育者应该利用儿童的这种冲动,以儿童的需要为中心来进行教育。德可乐利认为人有四种原始的需要:供养自己、保护自己免遭自然力的伤害、防卫自己对抗危险和各种敌人以及活动的需要。与这些需要相联系,人也有四种主要的兴趣中心:食物、躲避自然灾害、防御敌人以及劳动和相互依赖。根据这种观点,他打破传统的分科体系,把课程分为关于个人的知识和关于环境的知识两大类,以个人生活中的需要为中心,再与属于环境的知识如家庭、学校、社会、动物、植物、矿物、天时和气象等联系起来,组成教学单元,逐年学习。
德可乐利主张新学校应通过“单元教学”的形式进行教育与教学。教学方法也根据单元学习分为三段:观察、联想和表达。观察练习在于收集第一手资料并予以理解。为此,要使儿童直接感知事物,并应根据格式塔心理学的观点,遵循从整体到部分的原则。联想即对已充分理解的第一手资料进行综合、分类和比较,并为概括打好基础。表达的目的在于帮助巩固前两个阶段所习得的东西,并帮助扩大学生的兴趣范围。表达可分为具体和抽象两种。前者如泥工、裁剪、油漆、绘画等手工活动,后者则包括书写、作文和讨论等。
德可乐利虽然改变了旧的教学方法,但仍保持读写算的教学及传统小学的大部分教材。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还增加了许多有用的知识与技能,并激发了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极大热情。此外,他的方法同样适用于富裕阶层和普通学生。由于上述种种优越性,他的实验得到政府的重视,被引入国立学校,对这一时期西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总之,这一时期在欧洲出现的新教育运动和新学校实验,提出了许多新的思想和主张,促使人们对西方教育传统进行全面反思,推动了人们对学校教育的重新认识。新教育家们创办的一系列新学校和进行的学校改革实验,为现代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模式和指导思想,在新教育运动中所形成的新思想和开展的实践,对20世纪欧美国家的教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构成20世纪西方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另一方面也应看到,新教育家们改革的重点主要是精英教育而非大众教育,并且始终未能解决好教育过程中的一些基本矛盾,如儿童主动性与教师工作的矛盾、活动与系统知识的矛盾、自由和纪律的矛盾以及发展个性与社会合作的矛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