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德国教育的发展

(一)德意志帝国与魏玛共和时期的教育

德国自1871年统一以后至二战期间,其教育史可以分为3个时期:即德意志帝国时期(1870~1918)、魏玛共和时期(1919~1933)和纳粹统治时期(1933~1945)。

在德意志帝国时期,德国教育就已经形成了典型的三轨制,并在这种制度下产生了3种学校,即国民学校、中间学校和文科中学。其中文科中学在德国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德国这一时期的教育与欧洲其他国家一样,具有明显的等级性和阶级性。

进入20世纪以后,德国加快了教育改革的步伐。1901年,德国召开教育工作者大会并进行教育改革,宣布文科中学、实科中学和文实中学的地位相等,都可以为大学多数科系培养学生。改革还对现行各中学的课程进行了调整,但仍重视文科中学及其课程的地位。

1919年,德国废除了君主政体,建立了魏玛共和国,并通过了《魏玛宪法》,规定了这一时期德国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宪法规定,德国的教育权归各州所有,国家负责对各类教育事业进行监督。在普通教育上,宪法反映了战后德国民主化的要求,主张废除具有等级性的双轨制,建立统一的公立学校系统。

20世纪30年代初,德国教育在以下几个方面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在初等教育方面,德国在全国实施了建立4年制统一初等学校制度,废除了帝国时期的双轨学制。为进一步提高国民的素质创造了条件。同时德国还实施了8年义务教育后的教育,为那些完成义务教育的人提供补习学校,使其接受职业继续教育。

在中等教育方面,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取消了中学预备学校阶段,使中学开始建立在统一的基础学校之上。二是在原来中间学校、文科中学,以及文实中学和实科中学的基础上,新增加了两种学校,即德意志学校和上层建筑学校。其中,德意志学校也与基础学校相互衔接,课程以“德意志文化”和“德意志学科”为主。上层建筑学校与国民学校7年级相互衔接。学习期限为6年,主要招收超过中学入学年龄、已经读高等国民学校3年级的优秀学生,使其通过中学考试能够升入大学。

在高等教育方面,其主要特征是继续坚持大学自治、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同时又提出要面向大众的要求,加强民众高等学校的建设,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

(二)纳粹德国时期的教育

1933年,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党掌握了德国政权,并在德国全面实行法西斯专政。从此,德国社会和教育被纳入到法西斯化的轨道,成为纳粹实施法西斯专政的工具。

为了用纳粹思想影响和教育年轻一代,在1933~1934年期间,希特勒多次发表讲话, 确立了纳粹德国的教育方针。希特勒狂妄地叫嚣,德国需要的是“残暴的、专横的、无畏的和冷酷无情的一代青年。青年必须具备这一品质。他们必须忍受痛苦。他们身上不应该有软弱和柔情。”他甚至主张,德国的教育学应该是严酷的教育学。这样的教育学不应当有智育,而应当使青年具有强健的体魄,学会克制和服从。

为了配合纳粹的统治,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1934年,纳粹德国设立了国家科学、教育和国民教育部,纳粹党教师卢斯特任教育部长。

在纳粹政府统治时期,德国的各级学校教育出现了全面倒退的趋势。

在初等教育方面,1937年和1940年,纳粹政府先后发表了关于小学教育及课程 改革的文件。认为,国家应当设立统一的8年制的国民学校,分前后各4年的两个阶段,以培养共同的民族意识。

在中等教育方面,1937年和1938年,纳粹德国先后颁发了关于压缩中学学时和提供统一中学课程的法令。1938年以后,德国中学的学时由原来的9年缩短为8年,学校类型也由原来的5种减少为3种,。统一的课程除了一般的基础课程外,主要增加了有关德国教育方面的内容。 其中德国历史最受重视。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向学生灌输民族沙文主义。

这一时期德国的大学也处于压缩和政治化的时期。大学的入学人数大大削减。据统计,1933~1939年,德国大学生人数由12万多人减少到5万多人。同时,德国大学也受到纳粹党的控制。要求学校主要招收为纳粹德国服务的学生。德国大学的课程比较重视体育、种族学、法律学、政治学、历史、哲学和经济学等。其中体育课还设立了“军事奖学金”。

总之,在20世纪前期,德国的教育发生了重大的转折。出现了教育民族主义和政治化的倾向。德国的教育被逐步纳入到法西斯教育的轨道,成为法西斯专政的工具。二战以后,清算法西斯主义教育成为联邦德国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