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凯洛夫的教育思想

上节提到的马卡连柯是二战前的苏联教育家。二战后又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教育理论家和改革家,包括凯洛夫、苏霍姆林斯基、赞科夫等人。

(一) 凯洛夫的教育思想

凯洛夫(1893~1978)苏联教育家。1917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数理系,同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1935年被授予教育学博士学位。从1937年起先后担任过莫斯科大学和莫斯科列宁师范学院教育学教研室主任。1942~1950年任《苏维埃教育学》杂志主编。1946~1967年任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院长。1949~1956年任俄罗斯联邦教育部部长。凯洛夫在改革苏联的国民教育和发展教育理论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在20世纪40~50年代,凯洛夫是苏联教育界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他主编的《教育学》曾被译为中文,对我国建国初期教育理论的建设和实践的发展产生过较大影响。

1. 论教育及其作用

教育是什么?它是怎样产生的?凯洛夫认为,教育产生于劳动,是劳动经验的传递,是年长一代教育年轻一代去参加劳动的过程。他指出:“从人类社会开始发生的时候起,人们的生产经验就在劳动活动过程中逐渐积累、变革和发展着,人们的劳动技巧和使用各种生产工具的技能在变更和发展着,他们的思维和语言也在发展着”。人类社会为了能延续、生存和发展下去,年长的一代就必须把他们所积累的劳动经验传授给年轻的一代。凯洛夫指出:“教育就是这样从人类社会的实际需要里产生的,教育的产生是一种客观必然性”。教育不仅与社会生产密切相关,而且与人们的生活也有密切的联系,这也是教育产生的另一客观原因。

凯洛夫充分肯定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重大作用。他明确指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人的“情感、观点、信念、世界观、道德习性等都是依靠教育的帮助而形成和完善起来的。”“教育的伟大作用就在于此”。接着他又进一步指出,尽管教育能给予的东西很多,但它并不能给予一切。遗传素质只是发展的前提,但是这种素质不论将来是向肯定的还是否定的方向发展,都不会自然地完成,而是教育的结果。

2. 教学论

(1)关于教学过程本质的论述

凯洛夫认为,教学首先是指教师在学生自觉与自动参与下以知识、技能和熟练技巧的体系武装学生的过程,但教师还担负着以科学原理和共产主义世界观武装学生与有计划地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任务,因此,“教学在整个复杂的教育过程中,乃是主要的一面。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过程所具有的特点是:第一,通过教学过程应使学生接受的是前人已经获得的真理;第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在有经验的教师领导下获得对现实事物的认识的;第三,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有巩固知识的工作;第四,在教学过程中还包括有计划地实现发展儿童智力、道德和体力的工作。

(2)论教学原则

凯洛夫提出了指导教学工作的五条原则:直观性原则、自觉性与积极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系统性与连贯性原则、通俗性与可接受性原则

凯洛夫认为,直观性原则之所以必要,是因为“直观是接触知识的最初源泉”,也是学龄儿童的年龄特征所要求的。

教学的自觉性与积极性原则旨在保证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积极的思维,从对物体及其特征的概括中得到规律,形成概念。

教学的巩固性原则的重要性在于“如果学生不能回忆与新课题有联系的一定事实时,那么,就不可能获取新知识”。

系统性与连贯性原则主要是指为了保证学生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通俗性与可接受性原则指,必须使教材的范围、复杂程度与深度符合各年级儿童的年龄特征,顾及学生的知识水平、领会科学问题达到的程度及智力水平。

(3)论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内容一般表现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在谈到教学内容时,凯洛夫强调普通学校授予学生的应该是从整个科学知识中选择出来的基本知识,包括属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各种艺术以及思维科学的21门学科。教学大纲在有系统的形式中包括这一切构成教学科目内容的问题和题目的纲要,是教师的基本指导文件。教科书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源泉之一。它包括基本原理和学生独立学习的材料,加深和巩固着教师上课时所讲授的那些材料,还包括这学生必须领会的知识。

在教学组织形式方面,凯洛夫比较详细地评述了班级授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以及历史的经验,肯定它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凯洛夫认为,“在教室里上课,是在历史上形成起来的,而且在实践上证明是正确而有组织的学校教学方式,在教室以内连续上课的方式构成的学校教学工作,叫作班级授课制度。”(凯洛夫主编:《教育学》,1948年版中译本,第128页。)

他认为,这种教学组织制度,要求按照学生年龄和学业的程度分成不同的班级,班级有固定的人数;每门学科的讲授是根据规定的课程表,用上课的方式进行的;上课有规定的时间,课间要休息,各种课业轮流进行,教学方法一定配合顺序等。凯洛夫还认为,上课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因为它可以把学校教育的能力提高到最大限度,增加每一个教师所能教授的学生人数;达到学生极有效地去利用整个修业时间,使教学过程尽量成为极其容易的、有兴趣的。

3. 德育论

凯洛夫极为重视智育,但反对单纯的智育观点,反对只让学生掌握某些知识,而主张培养学生学会用共产主义道德精神和道德思想指导自己的行动。他指出:“苏维埃学校不能仅以教育单纯有学问的人的任务为限……我们的学校应该教育出一种全心全意忠实于社会主义事业、善于了解苏维埃国家政策的有学识的人们……应该培养用共产主义道德精神来思想和活动的人们”。德育的任务主要包括培养苏维埃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对劳动和社会公共财产的社会主义态度、自觉纪律以及布尔什维克的意志与性格特征等六个方面。

凯洛夫主张的德育原则有:使德育过程渗透共产主义的目的性和思想性;适应儿童的发展水平;连续性;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尊重学生人格相结合;长善救失;在集体中和通过集体进行教育;了解学生特性和进行个别教育,等等。关于德育的途径和方法,凯洛夫首先强调的是教学。认为:“学生德育,基本上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德育的方法包括说服法、练习法、儿童集体组织法、奖惩法,其中每一项方法都是各种培养手段的总和。

凯洛夫通过教育理论与实践,建构较完整的教学论体系,提出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等方面的见解,代表了苏联教育理论建设的一个阶段。但是,其主要缺点在于,他未能根据苏联当时已有很大变化的文化教育状况、教育自身特点及其发展规律,提出和解决新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而是仍然坚持30年代形成的全部结论,使他的思想带有严重的滞后性和封闭性,而很少创造性。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