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及教育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最有影响的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之一,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除了卫国战争期间参加苏联红军走上反法西斯侵略者的前线的那几年之外,苏霍姆林斯基始终没有离开过教育、教学的第一线。他勤于思考、不断探索,撰写了大量教育著作,总结历史和现实的教育经验,揭示教育与教学的客观规律,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使他在两方面的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极大地推动了苏联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1919年出生于乌克兰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七年制学校毕业后,经过一年的师范训练,他在农村的一所小学任教。从此,他一面工作,一面接受波尔塔瓦师范学院的函授教育。1939年函授毕业,获得中学教员合格证书。卫国战争时期,他入伍到前线打仗,后因伤复员,回到家乡任教。他先后担任过区教育局长、中学语文教员、教导主任和校长。从1947年开始,他被任命为帕夫雷什中学校长直到1970年9月逝世,历时23年。苏霍姆林斯基在任校长期间,同时还担任教师和班主任工作,与师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工作中,苏霍姆林斯基一面坚持研究教育理论,一面注意总结经验。他每天早晨五时至八时从事写作,白天讲课、听课,参加各种会议,夜晚则总结一天的工作和研究问题,数十年从未松懈。这样,帕夫雷什中学的工作和生活就成为苏霍姆林斯基创作的源泉。辛勤的劳动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他一生写了41部专著,600多篇论文,将近1200篇文艺作品。

主要教育著作有:《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学生的精神世界》、《和青年校长的谈话》、《帕夫雷什中学》、《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等。他的许多著作已被译成德英法中日等文字,在苏联和世界许多国家广泛流传。因此,苏联教育界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和活动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称赞他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教育思想的泰斗”等。

(二)教育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不仅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而且对教育理论的见解也至为深刻。在很多问题上他能提出精辟独到的见解,在研究活动中,他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紧紧围绕着实践中提出的各种问题,深入研究,从不为某些权威的论断所束缚。

1. 论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和谐发展,意味着他有能力担当多方面的任务,他应该是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的整个领域中的创造者、享用者、鉴赏者和保护者,是有文化素养和道德风貌的人,是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的公民和道德基础的新家庭的建设者。而培养这种人就需要全面的教育。所谓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就是要尽量地发展“深藏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的财富”,使隐藏在学生身上的各种潜在智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使那些智力较差的学生看到自身存在的特点,并使之得到发展,而不让他们因自身某些发展的不足自卑。为此,他坚决反对用一把尺子看人。他认为学生考试的成绩仅仅表现了他的聪明才智的一个方面,而不能说明他的整个聪明和智慧,如果教师只看到学生的这一点儿未见其他方面,就等于“只看到了一片花瓣,而未见到整个花朵”。苏霍姆林斯基还认为每个儿童都是一个世界,一个十分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每个教师只有这样去理解和认识儿童,才能真正了解儿童教育儿童。了解是教育的前提。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