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论智育和德育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要把智力培养放在首位。他认为,传授知识仅仅是智育的一个方面,智育是在获取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的,但是又不能仅仅归结为一定知识量的积累,因为智育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智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发展智力,完善的教学就是发展智力,教学是智育的重要手段。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为了发展学生的智力,就需要激发学生认识的欲望,“没有认识的欲望实质上就没有智育”。发展需要有广阔的智力背景,即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的精神生活,同时还要不断地运用已经掌握了的知识,去学习新的知识,使知识在他们的学习中、日常生活和交流中变“活”,如果没有这种“活”,学生的智力、道德、情绪及审美能力都将不能得到发展。为了使启蒙阶段的儿童学会思维,苏霍姆林斯基还创造了“思维课”这一独特的教学形式。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发展学生的智力,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必须使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并且学会利用自由活动的时间;其次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他主张要重视学生的早期的观察训练。教师应当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教他们在平常的现象中看出不平常的东西,探索和发现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另外,苏霍姆林斯基还重视通过阅读、积极的思维、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来培养学生的智力。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中,他十分重视道德教育的作用。他指出,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集体中的生活、劳动、学习和相互关系——所有这一切,我们都竭力使它受到崇高道德理想的鼓舞。
在道德教育中,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要把对学生进行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教育放在极端重要的地位,这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和情感的基础。如果一个少年儿童从小缺乏人道主义的思想感情,将来很难成为一个坚定的爱国主义者,而人道主义思想情感的培养必须从儿童的早期开始。首先要教育他们热爱自己的母亲、父亲,热爱他们的祖父母和周围的亲人,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关心别人的思想感情。苏霍姆林斯基还主张在学生中培养真正的友谊,反对在集体面前当众揭发或以公开批评的方式帮助犯了错误的学生,这样只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造成对教师和班集体的对立,破坏同学之间相互信任的友谊。
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儿童道德品质和习惯的培养。他认为,儿童的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习惯是教育和培养的结果。存在于他们身上的某些恶习并非都是说资本主义的残余,“凡是缺乏真正教育的地方,都会出现这种恶习”。
在道德教育中,苏霍姆林斯基还重视道德教育与其他教育方面的关系。关于道德与智育的关系。他认为,在现代社会中,没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文化知识素养,没有丰富的智力发展的人,要使他具有高尚的道德尊严是不可那的。相反一个精神空虚的人,也很难接受知识。关于道德和体育的关系,他认为健康的身体是人完满的精神生活的基础,儿童在体育中获得健美的体魄,同时也锻炼了他的意志和坚强性格。另外,苏霍姆林斯基还论述了道德教育和美育、劳动教育的关系。
3. 论美育、体育和劳动教育
(1)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更为深刻的见解。他把美育视为同知识、劳动并列的第三种教育因素。他说:“知识与劳动齐头并进,如果没有美育与之同行,则无论是学习和劳动都不可能获得好的结果,而且不知道会把学生引向什么方向”。在美育实践中,他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方法。他对启蒙阶段的儿童进行美育时,不是从如何学画、如何学唱开始,而是将各种艺术教育和音乐教育与欣赏大自然的美景结合起来,让他们懂得什么是美,学会欣赏美。这样的方法,既能培养学生的美感,提高审美能力,又有助于培养儿童的思维理解一些抽象的词。
(2)在体育方面。他认为儿童的健康是校长的重要职责,他手中就有980个儿童的健康卡片。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保证儿童的健康,不仅需要一套医疗卫生制度,需要校医和家长的配合,同时儿童的健康还取决于教师向儿童布置哪些作业,儿童怎样完成这些作业,儿童在家中完成作业时情绪的好坏对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3)在劳动教育方面,苏霍姆林斯基继承了苏联的传统观点:认为学生的劳动包括智力和体力两个方面。而他在这个问题上的独到之处在于:强调儿童的劳动教育应从学习开始,从不间断,“这是根本的根本”,是学生的不可改变的最主要的精神生活。学校在劳动教育中的主要任务是要使劳动成为学生表现创造精神和培养自尊心的手段,成为发展个人多方面的兴趣的中心。怎样才能使学校中的劳动教育获得教育的效果呢?苏霍姆林斯基在这方面创造了一套经验。他明确指出,为了使学生的体力劳动获得教育效果,就必须使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高度接近,使体力劳动与创造价值结合起来,并使学生看到这种价值,合理地分配这种价值,学生在劳动中创造的价值越显著,分配越合理,他们劳动的积极性和思想收获也越大。
总之,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经验与理论著作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他虽然一生都是一个普通的校长,一名普通教师,但他又的确是一位创造了累累硕果的教育家。他的遗产提供给教育工作者以多方面的、生动而实际的启发,尤其宝贵的是他不拘泥与传统旧习,而紧紧与教育的现代发展需要相吻合,这是使他的教育实际经验和理论观点都具有很强生命力的重要基础。但是,苏霍姆林斯基也不能完全摆脱各种局限,他的教育著作在阐述具体经验上丰富翔实,但对它们所作的理论论证还嫌不够。他在提到人的个性形成时,往往使用培养“人性”这一抽象的说法等等。所有这些,都需对之作出具体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