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世纪末到二战前,法国教育初步实现了现代化。主要表现为:初等教育世俗化继续加强;义务教育年限由7年延长为8年;确定初中4年、高中3年的学制;大学修业年限逐渐延长并趋于统一。与此同时,各种教育皆有很大的发展。虽在二战期间法国教育遭到破坏和摧残,但时间不长。而战后成立的第四共和国于1944年德国法西斯战败投降后,立即着手进行教育事业恢复与重建,以便使教育进一步适应社会、经济、政治和科技发展的需求。法国政府当时提出:“教育的任务就是要让每个年轻人都受到双重的培训,既使他们具有理解、判断以及改变周围世界的能力,又要让他们掌握将来积极参加国家社会经济生活的特殊本领”。在上述基本方针指导下,法国进行了多次较大规模的教育改革。最重要的改革有:1947年的朗之万改革、五六十年代戴高乐政府的教育改革(包括1959年的中等教育改革和1968年的高等教育改革)、70~80年代的教育改革(包括1975年的普通教育改革和80年代的综合性教育改革)
战争刚结束,法国政府就任命物理学家郎之万和心理学家瓦隆等人组成“教育改革委员会”,着手研究和制定全国性、长远的教育发展计划,于1947年正式提出了“郎之万—瓦隆教育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以“现代化”、“民主化”为目标。为了具体落实,“方案”提出了六条教育改革原则:1.要求一切儿童,不分出身、种族、社会地位,都应受到教育。2.无论知识分子还是一般劳动者所从事的工作都应有同样的尊严。3.一切儿童和成人都有平等的教育权利,必须尊重儿童,发挥他们的天赋才能。4.建立指导原则,设置专门指导在校生的学习、就业等问题。5.根据个人才能、社会需要等,将学生分成各种类型,在一般文化教育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专门化教育。6.青年离校后要继续接受社会教育。这六条原则在当时来说,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
关于学校的组织与结构,“方案”将全部教育分为两段:第一阶段为强迫义务教育,年龄时6~18岁。其中包括三个时期的教育:6~11岁为第一期,对所有儿童实施;11~15岁为第二期,也称方向指导期,教师对儿童的各方面能力、禀赋和兴趣进行观察并指导其学习与升学方向;15~18岁为第三期,属于定向后进行分科教育阶段。所分学科有三:学术科,为以后升学做准备,学生毕业后参加学士学位考试;技术科,培养各种职业的职员,学生毕业后获“职业合格证书”;实际科,以培养工人和体力劳动这为主,学生毕业后获“职业适任证书”。第二阶段为高等教育,包括两个时期:第一,大学先修教育,也称大学预科,修业两年,一方面丰富学生的一般文化教养,另一方面淘汰不合格的学生。第二,高等教育,也称硕士阶段( 注解),经过严格筛选的学生通过两年的学习获得硕士学位。
“方案”公布之后在全国各界引起热烈讨论。尽管在当时这一方案未被政府作为正式法令颁布,甚至也未能付诸实行,但它却是法国现代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以后法国的不少教育改革就是在这一方案的基础上进行的。
法国学制规定中学毕业后即可获学士学位,大学毕业则获得硕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