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主义者相信学校应该传授那些被认为对任何地方任何人都具有永恒价值的知识。他们相信最重要的主题是人的发展。由于事实的细节经常变化,所以并不是最重要的。因此,一个人应该学习原理,而不是事实。因为人是人,一个人应该首先学习关于人,而不是机器或技术。因为人首先是一个人,然后才是一个工人,一个人应该首先学习自由主义主题,而不是职业性主题。在这种哲学观的引导下,永恒主义教育应运而生。那么,永恒主义教育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基本主张是什么?等等,是本节要学习的内容。
在现代欧美教育思潮中,永恒主义教育是一种提倡学习古典文化、学习人类永恒知识的教育理论。它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校长哈钦斯(R.Hutchins)、哥伦比亚大学的阿德勒(M.Adler),英国的利文斯通(R.Livingstone)和法国的阿兰(Alain)等。永恒主义教育在战后获得了一定的发展。
永恒主义教育的思想基础也是“实在”论哲学。它认为世界是受永恒的法则所控制,是由永恒的“实在”组成,并具有永恒不变的真理。那些作为理智的基础的永恒的法则是真善美的法则。这些法则是独立于时间和空间的,与特定的社会条件无关。他们还认为,人本身也具有永恒不变的人性,如果说有变化或有差异,主要是指人们在所使用的“人性”这一词汇中有某些永恒的东西。人类永恒的东西是理智。教育的任务在于借助对永恒真理的认识促使永恒人性的发展。所以,永恒主义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通过知识教学向学生传授永恒真理,以便使他们认识永恒的世界,同时又使人性中的理智得到发展,从而把他们培养为有理性的人。这样,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理智就成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因此,永恒主义者也对进步主义不重视知识的系统的传授,不要求教育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等主张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永恒主义的基本主张有:
1、因为人性不变,所以教育的性质也应保持不变。他们认为尽管人生活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各地的人基本上是一样的,就是有共同的理智。因此,应当对每个人的教育也应是一样的,掌握知识是教育的本质。因而,在教育上鼓励儿童浪费时间去自己发现本来可以在几分钟内教给他们的知识是不正确的。
2、由于真理是永恒的,因此教育的任务就是传授真理性的知识。在永恒主义者看来,强调变化的哲学认为学生要适合各种各样的环境,但只会使学生对世界的真实性留下错误的看法。按照永恒主义的观点,教育应当使学生适应真实的东西,而不是去适应现实的世界。适应真理才是学习的目的。
3、永恒主义教育非常重视完备的课程体系。他们要求设置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来促进学生掌握有关如何做人的知识,以利于他们成为家庭、社会、国家甚至世界的优秀成员;也要求设置数学及自然科学课程,使学生在认识与作用于客观世界中来维持人类的活动与生存;又因人是具有感情与意志生活的社会成员,所以也要设置心理学、文学、艺术、宗教等课程。这样,永恒主义者就提出了一个“包括人类知识总和”的课程体系,为的是深刻地认识世界的永恒真理和发展学生的理性。
4、为了发展儿童永恒的人性,应当重视学习永恒的学科,即古典名著的学习。永恒主义者认为那些经历了许多世纪的古典名著也是属于当代的。一个从来没有读过西方世界任何伟大著作的人,不能称得上是受过教育的人。为此,他们提出了一个让学生读古典的世界名著的计划,包括阅读诸如古希腊的、古罗马的、中世纪的以及近代以来的哲学、文学、历史、科学、神学等传世名著。认为在这些著作中反映了永恒世界的全部重要知识;提出无论在高等学校和在中小学,都需要让学生在相应的水平上接触、阅读、研究这些著作,从中学习到永恒的真理、广泛的知识,并从而发展起永恒的人性。
5、永恒主义者还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并把选择的标准定为是否能启发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是否贯彻了要求学生努力学习的原则。他们认为那种单纯追求兴趣、任意降低知识深度的教学是最不可取的。
对永恒主义教育的评价:永恒主义教育理论所提出的重视人性的教育,系统知识教学、课程的全面设置、古典名著的学习等主张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永恒主义教育由于不关心直接解决当前的问题,强调儿童接受严格的古典学术的训练,忽视了学生之间的差异,因而他们也没有解决好继承传统文化和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新人的关系问题。
【课后反思】
1. 试述永恒主义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过程。